中国古代各朝代经济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各朝代经济的发展概况
古代经济的发展
三代时期
农业:①是夏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生产工具较为原始简陋,多为木器、石器或骨器;可能
恭喜,获得抽红包机会!
广告
已经出现了水利灌溉系统。②殷代出现了数量较少的青铜农具,但类型丰富;农田开辟和田
猎有关,重要的农业区往往是由田猎区发展而来;农业生产脱离了简单粗放的阶段,形成了
由多个生产环节组成的系统生产过程;谷物产量增加。③西周时期以农业立国,粮食种类丰
富。
畜牧业:①夏代可能已经出现了专门放牧的奴隶。②殷代畜牧业有较大发展,大量饲养马、牛、羊、猪、象,出现了蚕的养殖。③周代养蚕业发展,缫丝技术相对成熟,有成规模的牛羊饲养,官府畜牧业发达,有专司畜牧的官职。
手工业:①共同特点:以青铜铸造为主。②夏代:应该具有较发达的青铜制造技艺。②殷代以青铜业发达著称,陶瓷业、玉器加工、漆器、木器的制造也有发展。③周代继承了殷代的手工业技术,其车辆制造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业:①西周时期,商业由官府经营,史称“工商食官”;贵族间出现土地交易的情况: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有专门处理商业纠纷的官吏。②西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固定的市场作为交易场所,官吏对市场的管理比较严格。
展开剩余93%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了铁制农具[1]和耕牛,两者互相结合,使得垦殖面积大大扩大,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春秋晚期,铁制工具的数量有所增加。②水利灌溉事业发达。井田制下,建有专门
的用于灌溉、排水的沟洫;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开凿运河,使得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魏国引漳水溉邺、李冰开离碓溉成都平原、秦国开凿郑国渠溉关中地区)。③施肥技术的推广,以不同的肥料分别针对不同的土壤。
手工业:①特点:部门较为繁复,分工趋于细密。②冶金:注意总结勘探、采掘矿藏的方法,具有较高水平的开采技术。青铜业继续发展,不同用处的青铜器,铜和锡的比例也不同,掌握得十分科学;冶铁技术上,发明了可锻铸铁。③产盐业发达,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并出现了专门贩盐的盐商。④纺织业发展,出现了生产纺织品的地区,印染业随之发展,花品种增多。⑤铁制工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竹器、木器、漆器等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此外,玉石雕刻、金银骨器的加工制造、酿酒等行业也有所发展。⑥从传统的工商食官中分化出各种私人手工业,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私人手工业主,社会上存在大批的个体小手工业者和普通农户家庭手工业生产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布帛等实物, 奖励耕织,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市场的发展使得城市具有了经济意义。②表现为:货币流通量增加、水陆交通发展、新的城市的产生、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繁荣。
③山东半岛和中原地区是最早出现商业交换的地区。④出现了行商(远距离货物运输买卖)和坐贾(某一区域内货物的集散)的分别。⑤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即开始流通,但未完全取代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战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刀、布、钱、爰金,是区域经济中心对外辐射的结果。⑥水陆交通随着商业的繁荣而发展,而便利的交通又促进了交换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起、繁荣。春秋时期的城邑出现了专门交易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场所,称之为“市”;政府对市设“市吏”管理,征收“市税”,在其中经营的人则有“市籍”,城市在政治意义外始具有经济意义。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进行手工业生产 手工业产品相互交换或换取粮食 推动商业发展 促使交通改善、城市改善 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经济政策:①土地制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政府“使黔首自实田”,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与占有情况,以稳定赋税收入。②商业政策:“上农除末”。1)不断把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用定期免除徭役的方式加以奖励。目的在于充实边地户籍,开垦荒地,发展生产。2)打击不法商人的政策,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
的政策。③迁徙富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以在政治上打击富豪,也促进咸阳商业经济发展。④统一货币、度量衡。⑤区域经济政策:1)弱关东以强关中。人们一般强调秦王朝成就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事业,如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而往往忽视了另外一面,即秦王朝的行政制度总的来说是以秦人对关东地区的征服、压迫和奴役为前提的。可以说秦帝国最初的基土中,就已经生发出了不利于统一的裂痕。迁关东12万户于咸阳,同时又不断将关东人民迁往各地,许多迁徙之民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商贾渔猎”,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必然使关东地区原有农业、手工业经济遭到摧残。以此形成了关中“秦富十倍于天下”的局面。后来刘邦定都咸阳,也有此考虑。2)负海之郡转输北河。以运输为主要劳役形式的服役者多来自关东地区。从这一分布形式来看,当时承受繁重徭役负担的主要是关东人。
西汉末年经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关东地区从非政治中心的基点出发,经过长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其生产优势可以牵动全国的经济重心的地位。秦代西汉前的强关中弱关东的政策,已被认为非长久之计。王莽“分州定域”的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的基本观念的调整,已经表现出对东方地区经济文化优势的倾变。王莽设立“五均”,四处均在关中之外,足可见之。甚者,王莽一朝还有营建东都洛阳之举,虽最终并未实现迁都洛阳,但仍然为东汉定都洛阳
初步奠定了根基,为此后全国经济重心和政治文化重心的东移准备了条件。亦可见东方经济势力的崛起。
各地区经济状况:①山西地区:指河南崤山以西的地区,即关西地区。山西地区的关中和巴蜀,是汉代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关西地区兼具农业区、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②山东地区:指河南崤山以东的地区,即关东地区,是汉代重要的农业地区。山东地区幅员广大,是两汉农业生产的核心地区,在东汉末年遭到严重破坏。③江南:江淮以南地区,在汉代为农业生产较落后的区域。由于南方铁器供应紧张,生产技术落后,牛耕应用不广、劳动力不足,使得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势难以发挥。东汉时期,南方人口有了长足增长,为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④龙门、碣石以北:是为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这一地区,在塞内有部分适宜农耕的区域,西汉徙民屯田,使得农业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对羌族用兵,这一地区的农业衰落。
古代官职
农业:①耕作技术:出现了二牛抬杠,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不同的用途分别有与之对应的农具。武帝末年,推广旱地作物的耕种方法——代田法,即在一亩地上开三圳,深广各1尺,圳与圳之间以垄相间隔;播种于圳中,铲垄土培坿苗根,至盛夏则垄土铲平,作物深深扎根
土中。经过这样处理的作物,耐风、耐旱,生长茂盛。为恢复地力,圳和垄的位置轮流调换。成帝时,推广“区种法”,把土地划为若干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
的产量。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叙述一年例行农事,对当时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
经营农业有所记载。②水利灌溉:开凿河渠,发明了“井渠法”,著名的河渠有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汉明帝治黄河,使得此后800余年,黄河未改道。
手工业: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冶铁、纺织、漆器等部门。①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农业的发展促使冶铁业的发展。东汉:水排(即水利鼓风炉)的发明,冶铁叠铸技术的发展,铸铁脱碳成钢技术和“百炼钢”技术的出现——铁制器具深入应用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②纺织业:官府经营的丝织业作坊发达,纺织品类型繁多,技术高超(代表作: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使用提花织机。③漆器:制造过程分工细密,漆器种类多样,造型美观,泽光亮。④手工艺制造:代表作——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铜镜。
商业:①商人势大,两汉政府曾多次裁抑商人势力。②经济发达的城市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农业:①特点:缓慢发展;南方农业有了长足进步,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南方的荒地、荒山在六朝时期得到大量的垦辟,但边远地区的耕作方式仍旧比较粗放。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兴修水利。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作物的品种大大增加。③各地区间的农业发展不平衡。手工业:①冶金业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基本被官府控制。热处理和炼钢技术日益成熟,发明了“灌钢”冶炼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明了白铜(铜镍合金)。②南北朝时期棉花开始种植,并用以织布;传统的织绫机被加以改进,提高了编织的效率。③制瓷业兴起。④江南地区造船业发达。⑤造纸业发展,出现了不同原料制造的纸,压光技术被运用于造纸过程。⑥制盐业分井盐、海盐、池盐,由官府垄断经营。
商业:农业的衰落导致手工业和商业的衰落,实物交换的现象逐渐增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比重加重。①三国时期,私人手工业和商业近乎停滞,直至魏晋时期,货币也仅在洛阳和长江流域有一定的流通。②南北分裂后,永嘉之乱使得北方经济崩溃,黄河流域坞堡遍布,自保自给,各地交换濒于断绝,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北魏初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好转,但钱币不足和币制混乱的现象一直存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方商
品经济发展远超北方,钱币使用量大,钱货杂用;出现了非官方的草市;南方的城市也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兴起,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长途贩运趋于活跃;东晋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