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作者:***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4期
        【摘要】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关键词】屋顶;修缮;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205-04
        【本文著录格式】王作.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以沈阳故宫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205-207,210.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古建筑分上中下三段,上为屋顶,中为屋身,
下为台基。中国古建筑屋顶作为整个建筑的最上段,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它经常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在功能上是古建筑最上层能遮风挡雨、排泄积水,并且起覆盖作用的围护构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不但样式愈加丰富、造型更优美、而且极具特,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随着地域的不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式样和构造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北方官式建筑的屋顶最有代表性。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住在天然的洞穴里。中国最高建筑
        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穴居、半穴居的“土穴”,这时候的人类利用地面的断崖挖一个洞,或者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坑,用树枝木棍搭起架棚,上面铺上茅草作为住房,这个时候房屋屋顶还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只是人类为了暂避风雨的遮挡物。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比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很大进步,这时期房屋建筑的特点是由半地穴式逐步向地面建筑发展,这个时候房屋屋顶就有了雏形,从此以后古建筑屋顶开始发展演变。
        历经漫长的岁月,古建筑屋顶从初得雏形至明清时期的规格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陶瓦开始代替茅草铺贴在屋顶上作为防水材料使用。最初只是在草顶上局部铺贴陶瓦,随着制作陶瓦工艺的成熟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逐步发展为屋顶全部铺贴陶瓦。这代表着屋面材料开始由“茅茨”升级为“瓦屋”,并且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期讲究建筑的“美轮美奂”,这时候对屋顶的要求不单单只是遮风挡雨了,屋顶装饰开始兴起。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考工记》问世,书上说:“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这表明在战国时,对草屋顶和瓦屋顶的不同坡度处理已有一定的社会性规范。
        汉代的画像、石建筑和陪葬明器上显示出当时屋顶的坡面还是比较平缓的,屋顶举起的高度有限,屋顶的正脊已有升起,屋顶形式多样,多层重楼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时期的屋顶一改汉代建筑屋顶的沉闷、滞重、不注重人的个性。屋顶的正脊与鸱尾衔接成柔和的曲线,出檐深远,给人以庄重而柔丽的浑然一体之感。北朝的屋顶建筑较为古朴、敦实,南朝的建筑显得纤细轻巧,较为秀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扮演着一个承上起下的重要角。
        隋唐时期,隋代虽短,却是中国古建筑屋顶趋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隋代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飞檐翘角,空灵通透。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屋顶出檐深远、举折和缓,整体看去舒展平远、恢宏富丽、雄浑大气,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配合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很好地烘托出唐代建筑不凡的气势。
        宋代的建筑无论在工程技术还是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高峰。这时期的古建筑屋顶坡度较大,屋顶组合穿插错落,高档建筑的屋顶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的剪边装饰。最重要的是北宋崇宁二年颁发施行了由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这本书详细的说明论述了建筑工程做法,它是中国第一本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规范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法式,其中也包括屋顶各个构件的规格和做法。《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从此以后,我国古建筑的创作,基本上均是按照这一个法则。
        元代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为蒙古人,所以建筑特点更具特,元代主流的建筑屋顶采用圆顶形,并且广泛用琉璃装饰,屋面的饰件主要为筒瓦、板瓦、滴水、勾头、当、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等。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高峰时期,而且是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整体呈现出形体很简练、细节却更加繁琐的形象。特别是雍正十二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工程作法则例》,这本书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由此清朝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这时期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
        (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构造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屋面、屋脊和承重结构。
        屋面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即为屋面,这一部分面积较大,可以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屋脊是用瓦、砖、灰等材料做成的砌筑物,它是沿着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砌筑而成。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分别有正脊、垂脊、博脊、戗脊、角脊等。承重结构就是指具有功能意义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很多构件组合起来,承担整个古建筑最上层的重量,并把重量传导给墙或柱,对整个屋顶起到支撑作用。关于中国古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三)中国古建筑屋顶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