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爱问“吃了吗 ”
(以下纯属自娱,非学术,不严谨,慎用。)
导语:说起“吃了吗”,大家必定都不陌生,在此也不必废话举例。看到网站上一个帖子,老北京也好,我们山东也好,东北地区,甚至西北地方,这句问候语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谓不常见。对此,中国人倍感熟稔亲切,外国人则通常感到奇怪,很不习惯。外国人不喜欢被提起隐私,吃饭也是隐私,他们喜欢说你好。为什么我们会以“吃”为问候语?“吃了吗”这几个字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与民族感情呢?
一、形成原因
“吃了吗”成为我们挂在嘴边的问候语,这反映了我们对“吃”的重视,于是,要理清这个问候语产生的原因,也就需要解释一下为何我们重视“吃”。汉代就出现了“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我们也常说“吃饭皇帝大”。中国人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吃饭,这种统一的饮食时间规律在有些老外就看来奇怪,他们有时不吃,等饿了再吃。
中国最高建筑
    以下就中国人重视吃的原因,我总结了几个跟大家分享。
1 战乱与贫穷。中国五千年历史,古代持续的时间久远,其中王朝更迭频繁,王朝的变更带来
的是战火、流民、田地荒芜,即使和平时代也有自然灾害、地主盘剥、低下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困扰我们已久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是“吃”就成了人生的一大问题,怎么吃饱,如何吃好成为闲暇时的民生焦点。简言之,“饿怕了”。很多人将这个原因归为主要原因,我感觉有点肤浅和搞笑,仿佛我们古代的中国成了全世界的战争集结地,难民集中营,难道只有中国有战乱吗?只有中国人民会遇到“吃”这个难题,外国友人们却都在悠闲地放牧弹吉他吗?很多国家都经历战火与灾难,同样的外部历史条件下,您却将这个归结为我们关心温饱的主要原因,您是要怪我们自身基因不好啊?还是想说,中国人就是吃货呀?
2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主食是谷物。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是一个最最根本的原因。对比西方游牧民族的烤肉、蒸肉、煮肉,谷物与蔬菜的烹饪方法要更加多样化,更容易多样化。西方的众们也是木有办法滴,不能怪我们能吃呀!看我们的八大菜系(外行在此省略菜系相关内容),俨然使饮食上升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化在生活各个方面。在农业经济的政治倾向下,“民以食为天”成为一种中央政府的政治态度,体现的是对农业的保护和重视,进而影响社会风尚。战国时代为激励将士杀敌,封赏以粮食多少石,奴隶几众为准,可见古代时,粮食是社会财富
的象征之一,温饱象征国家的富足。当时“家有良田千亩”实在当得上一种夸耀,吃得饱甚至成为择婿标准,中国人自然骄傲于光明正大地谈论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连吃食时的规矩都成为一种礼仪,象征社会等级和家族尊严的体现。“吃了吗”跟惦记肚子是两码事。这句问候象征的不仅不是饥肠辘辘与满脸菜,相反,却是一种风度。 北宋时,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兄弟为人刚正,重视礼仪。为使民风淳朴,邻里乡人能够相互协助救济,吕氏兄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乡约——《吕氏乡约》。乡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也就是说,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问人家吃饭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那就等人家吃完再进去;否则,人家吃着饭,您在旁边瞧,就有蹭饭的嫌疑。
3 体现人情味。“吃了吗”体现了中国人注重日常细节的体贴与关怀的心理。我们见面热情地问一句:“吃了吗?”虽然大家心照不宣不是请客,但还是觉得心里舒坦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自己关心的事情常常成为生活的话题,而将这些话题问候别人,这便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体贴。类似功能的问候语还有“去哪呀”、“最近忙什么”。对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问候语,对大人“工作顺利吗”,对小孩“学习怎么样”,有时回顾上一次谈论的事情“哎,对了,上次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了?”这都体现了对别人的细致关怀,充满了人情味。
我们知道,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英国位于大西洋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温变化不明显,但是一天中的天气瞬息万变。在英国人看来,没有气候只有天气,天气成为一个每时每刻新鲜的话题。要是我们老问英国人“你吃了吗”、“工作怎么样”,反而有刺探的嫌疑,显得套近乎会招人厌。与之相反,中国人确实喜欢套近乎,喜欢有圆熟的人际关系。这也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农业经济需要协作,协作就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饮食文化(中西对比)
   
    以上几大原因并非独立存在,都是相互关系的,也出于个人见识有限,难以分清彼此界限。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还产生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换句话说,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西方人在饭店吃饭往往都是AA制,而中国人却慷慨地把别人的也一起给付了。西方人不常款待客人,而中国人却经常邀请朋友吃饭。许多西方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在中国,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笼罩着新船下水般的热烈气氛。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喜”字。这也是中国人最热爱的一个汉字。而吃饭是最能烘托出这种喜气的。喜气洋洋,东道主自然满意。传统的喜宴,被清代的满汉全席发挥到极致。从其名称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意味,“强强联合”的意味。正宗的满汉全席要连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复。这是具有中国特的狂欢节:一场饮食文化的马拉松!吃饭,在中国是最日常的仪式,是最密集的节日。
  西方国家和中国的进餐方式不同。中国人吃饭时每个人都可以共享桌上的每一种鲜美食品,请注意是“共享”;但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假如你吃牛肉,他吃鸡肉,你就不可能品尝他的鸡肉。“个人分餐制”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吃自己盘子里的,不可能共享食品。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为政,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刀叉是为了便于分割利益。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共产主义。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锅饭的传统很难打破。好在中国的饭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难共担的绿林好汉作风颇受欢迎。中国人通过聚餐就能产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觉,这种虚拟的亲情毕竟大大增进了其食欲。所以中国人吃饭,也是在吃环境,吃气氛,甚至吃人际关系。边说边吃,边吃边听。这是一种超越了吃的
吃,富含人情味。
当然,这种饮食文化并非完美。有网友调侃“常与领导吃饭,升官是迟早的事;常与大款吃饭,发财是迟早的事;常与老婆吃饭,厌倦是迟早的事;常与情人吃饭,肾虚是迟早的事;常与异性吃饭,xxx是迟早的事”。由此得出结论是:想干什么的时候,先吃饭。过度吃饭日渐成为一种诟病。吃饭也时常成为我们的一大痛,这恰恰也成为我们“摆脱”不了“你吃了吗”的缘故之一。
三、“吃了吗”的现状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见面所用的问候语也不尽相同的,一句见面问候语反映出来那个时代的特征,不同的问候语也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心态。通过问候语,可以窥探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变故。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否吃饱已成历史,人们在追求营养平衡、科学饮食的时候。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日益溶入世界经济、文化大潮之中,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外交往的
频繁,国外的问候语如“Hello”、“Hi”、“晚安”、“早上好”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使用。很多人认为“你吃了吧”已不合时宜,“你好”、“你早”的出现便是很必然的了。很多人认为“吃了吗”成为一种过时的东西,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不认为这句问候有何肤浅可笑之处,这是一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其中的情怀非崇洋媚外和肤浅之人所能体会。我不是主张任何场合都要发扬这种民族风,但绝不赞同轻易地泯灭中华民族特的印记。
固然,现代社会,饮食的功利性渐渐使饮食文化堕落,这也是让我倍感厌烦的。但是,堕落的是人自己,这是“本”,并非饮食,一句轻轻的问候甚至够不上造成堕落的“标”。一味的胡乱迁怒,只能证明自己身在“堕落”的此山中,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