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
封建社会:汉代“百戏”
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
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京剧
1、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
3、流派、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
4、京剧的角、脸谱等
(1)角:
生——扮演男性角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
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四大名旦
4、京剧的角、脸谱等
(1)角:
生——扮演男性角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
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
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
黄腔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四大名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