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基础知识之戏曲
1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古印度的梵剧 中国的戏曲,中国戏曲是其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如今,其他两者都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中国戏曲仍然活跃在广大城乡。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其孕育期非常漫长,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戏剧形态。
2 戏曲的含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 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将“戏曲”一词作为班汉宋金杂居、宋元南戏、元明杂居、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今天,戏曲一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演剧体系的专称。
3 戏曲的基本特征
A 综合性 包括时间艺术(音乐)和空间艺术(美术)。戏曲是以唱、做、念、打得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
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B 虚拟性 传统舞台常常空无一物,有时只摆放意义不固定的“一桌二椅”。主要是靠表演将表演场所转换为剧情发生的地点。戏曲艺术充分相信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当场指点,再加上观众的想象力,可以叫舞台上出现任何事物。这种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舞台,给戏曲作家和物体啊艺术家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
C 程式性 戏曲艺术从表演身段,到剧本结构、音乐设计、服装穿扮等,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规范。它来源于生活,表演程式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一种可以使人们理解的相对固定的格式。表演程式又是生活动作的节奏化和美化。并非一成不变。
D 节奏性(音乐舞蹈来表演故事的需求)
E 技术性(中国戏曲包含舞蹈、杂技、哑剧、武术等技术要求很高的艺术因素)
4 戏曲的活动方式 庙会演出 宴会演出 剧场演出 广大民众自娱自乐(曲社 票房 围鼓堂等)
5 戏曲的演出队伍 江湖班(宋元 “路歧人” 勾栏艺人) 家班(特殊的艺术仆) 业余班社(曲友 票友 串客)“票友下海”指有的票友参加了专业的戏曲班社,成为职业演员。
6 戏曲的源头 民间歌舞 民间说唱 滑稽表演(优:以滑稽表演娱乐其主人)傩戏与傩舞(一般是戴着假面表演人物和故事)
7 部分名词解释: 黄腔
优孟 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 “优孟衣冠”作为演戏的代称
东海黄公 汉代百戏节目 中国戏曲的雏形
踏摇娘 唐代歌舞戏 有故事 有人物装扮 有歌唱 有舞蹈 有帮腔
大面 唐代歌舞戏 “”兰陵王“ ”代面“ 北齐兰陵王长恭勇武有力却异常俊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所以戴假面参战,常胜。
钵头 唐代歌舞戏
参军戏 唐代流行的滑稽剧
梨园 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唐玄宗酷爱音乐舞蹈,自己又通晓音律,
选拔最优秀的乐工在梨园教习乐舞,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后成乐工的代表,戏曲界也习称为“梨园界” “梨园行”。
8 宋辽金杂剧 宋人称“杂剧” 金人称“院本”
角有五种,称“五花爨弄”:末泥 引戏 副净 副末 装孤
杂剧的演出由三部分组成:先演寻常熟事一段,叫做“艳段”,接演正杂剧,意犹未尽则再加一段“杂扮”。
9 官本杂剧 宋代流行的戏曲,宋末元初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官本杂剧段数》,开列南宋时临安宫廷和民间演出的杂剧剧目280目。是经过官府审定的可以通行的杂剧。一般政治彩强烈的杂剧不在此列。
院本:金朝流行的戏曲。辽金都有专门的管理乐舞艺术的机构“宣徽院”,经过宣徽院审定的可以流行的剧本即为院本。
10 宋元南戏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永嘉戏曲” “戏文” 北宋与南宋之交,温州戏曲艺人首创
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故事来源于民间说唱,曲调是民间流行的唐宋词曲和村坊小曲、里巷歌谣等,不协宫调,随口可唱。
首创剧目:《赵贞女》《王魁》
角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
11 书会 宋元时代为艺人写作剧本、曲本的民间创作机构。著名的有九山书会、古杭书会、敬山书会、玉京书会等。
九山书会:温州的书会。今存《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剧本,标明是九山书会所创。
12 元杂剧 金末元初,在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这种戏曲的音乐基础是北曲,故名“北曲杂剧”或“北杂剧“。
名家名本: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王实甫 《西厢记》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梧桐雨》《墙头马上》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纪君祥 《赵氏孤儿》
玉京书会:元杂剧作家在大都(今北京)的创作组织。主要成员有关汉卿、白朴、杨显之、赵公甫、岳伯川、赵子祥等。书会的才人大多都是出于社会底层的文人,他们为艺人和等写作话本、剧本、曲本等,借以谋生。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明代万历以后出现的元杂剧剧本,基本上都是每本四折,每折用一套北曲,如果四折不足以完整表现全局的剧情,则加进一个楔子。“折”是杂剧所演故事的一个段落,可以包含好几个场次。【元及明初杂剧其实不分“折”,明代万历年间臧懋循整理出版《元曲选》一百种时,杂剧每本标明四折,才成为习惯】
旦本、末本:元代杂剧的演出,只有正旦和正末两种角唱曲任务,凡是由正旦演唱的杂剧,称“旦本”,如《窦娥冤》。凡是由正末演唱的剧本,称“末本”,如《汉宫秋》。
13 明清传奇和杂剧 元统一中国之后,南北交流——戏曲随之发生变化。以南戏为基础,吸收一定的北曲成分,正统文人参与创作,使戏曲样式在剧本结构和音乐结构上逐渐走向规范化、精密化。称作“传奇”。
明清两代的杂剧逐渐改变样式,甚至不受“四折一楔子”的限制。更有用南曲写的杂剧称“南杂剧”。
明清两代,传奇以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等不同的声腔演唱于城乡舞台上。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专家的成功改良,成为很受欢迎的“昆曲”。名作: 汤显祖《牡丹亭》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