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2019.1.下
|文化艺术|
摘要: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享有“百戏之祖”的美称。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
舞蹈、音乐和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入的社会变革,以昆曲为首的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为应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便是树立人们对于昆曲的正确认识。关键词:昆曲观念理解
现代人对于昆曲的看法和理解
文/吕晨宋宇涵
一、昆曲的发展(一)昆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
山一带,它起初被称为
“昆山腔”,是元明戏曲五大声腔之一,明代正德、
嘉靖年间,文人魏良辅改良了昆曲,将南北曲融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1]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一共
兴盛了两百多年。在这一时期,
昆曲新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角的分工也越来越细,
表演艺术更是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戏曲系统。但是,
从清朝康熙末年到道光年间,昆曲的曲坛霸主地位已被高腔、
皮黄腔等地方戏所取代,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
“花雅之争”。直至民国十二年,随着最后一个昆班惨淡收场,昆曲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2]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昆曲《十五贯》一度救活了昆曲艺术,但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昆曲再一次跌入低谷。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昆曲艺术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其新
的道路。
(二)昆曲没落的原因分析
昆曲从明朝晚期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
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
便转化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
但到了乾嘉之时,曲词晦涩,导致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到后来节奏却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昆曲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了当时昆曲的致命弱点。而在康熙年间,在各地就已经蓬勃兴起了各种地方声腔,如京
腔、
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花部”
。
戏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争也进一步加速了昆曲的没落。此外,嘉庆以后国力日渐衰弱,内府空虚。内廷大戏只落
得支撑的局面,皇帝本身也不迷恋于戏曲。其次,
家庭戏班大量减少,城中士农工商看戏的场所主要是戏园子或茶座。政治
上有地位的文人通常是家庭戏班的主人,他们大多热衷于
“雅部”
昆剧,但他们却把持不了剧场的演出,而剧场演出影响之大并非家庭戏班所能比拟。
[3]
二、现代人对昆曲的态度和理解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已
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更是涉及文化、
政治等方方面面。昆曲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而人们对于昆曲的态度和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接下来将通过分析问卷的方式阐释人们对于昆曲的态度和理解。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苏州本地及非本地受访者共659人,
其中受访者年龄跨度为10周岁到65周岁。
)(一)现代人对昆曲的了解
首先,针对受访者分布地域的分析。36.8%的受访者作为苏州
本地人,其中仍有不少从未观看过昆曲,而多数也仅仅只是看
过一两次。因而对于开拓昆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市场,
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及其周边地区应作为首选的
“试验田”。其次,是针对受访者的年龄分层的分析:本次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为10周岁到65周岁,其中10周岁
到30周岁的受访者占比50%。但这50%的受访者中,
经常观看昆曲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0.002%,
由此可见,昆曲如今正在逐渐失去在青少年、
青年乃至中年人中的市场,因此复兴昆曲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让昆曲艺术成为流行,重新进入以上三种人的视野,直至走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针对观看频率的分析可知,35%的受访者从未观看过昆曲,而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经常观看昆曲。而且其中仍然有许多受访者表示即便是看过一两次昆曲,自己对于昆曲
也完全不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自认为对昆曲十分了解的受访者只有1.67%,
仅占经常观看昆曲人数的39%左右。由此可见,帮助广大民众了解昆曲艺术,促进昆曲文化在全社会传播是解决昆曲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此外,由于互联网作已经成为民众了解昆曲的最便捷以及最热门的途径,未来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播重心就应该更加倾向于互联网传播。
(二)现代人对昆曲内涵的理解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于昆曲的第一直观印象往
往停留在古典高雅、
华丽婉转、内涵丰富以及历史悠久等一系列描述词上。但这些看似深刻、
具体的描述却恰恰反映了受访者对于昆曲的不了解、
不理解。有受访者明确表示,由于唱腔、戏词的原因,极易出现听不懂或者不耐烦的现象。而且由于大部分昆曲曲目超越欣赏能力,越来越多的观众失去了观赏的
兴趣、
进而失去深入了解的欲望,并且对于昆曲的印象和理解就仅仅局限于百度百科等一系列的介绍。甚至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昆曲是只有老年人才会看的东西,早已与时
代脱节。综上所述,
改变现代人对昆曲的错误看法和理解对于弘扬昆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昆曲的未来(一)关于如何激起现代人对昆曲的兴趣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已有保护昆曲艺术的意识,认为年轻人很有必要去了解昆曲。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大民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唤醒较为轻松。许多大学都在积极传播昆曲文化,有的开设社团,有的邀请名师进校演
讲,北大、
清华、港大等名校开展的效果尤其不错。同时可以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在各大儿童及成人活动中心进行关于昆曲的公益演出,积极开展昆曲试演试唱活动,重点培养儿童对昆曲的兴趣。对于昆曲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昆曲本身入
手,还可以从昆曲的服饰、
戏词等入手,吸引热爱古装、诗词的92
2019.1.下MO T HERL AND
民众由点及面,逐渐深入了解昆曲。
(二)关于昆曲人才的培育在高等戏剧校园中,设立昆曲演绎专业,从改革招生体制和提高学历教育层次入手,以高学历和低学费作为吸引学生资源的手段。普通高等学校可以设置昆曲艺术公共选修课。优秀学员可
招进全国各昆曲院团,以缓解剧团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青黄不接的现象,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构成机制。
(三)昆曲表演环境的扩展和改善
新闻传播工具如报纸、
电视、广播、杂志等在昆曲宣传与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众有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昆曲艺术,引导他们如何欣赏昆曲及获取相关演出的信息等等。更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有关,提供网络渠道让人们更方便的了解昆曲。
(四)院团经费来源的解决办公设施陈旧,排练经费紧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环境简陋,演职员工资收入低下,医药费用不堪重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对昆曲院团的经费给予一定
的补贴。同时,
戏院可以与旅游团合作,作为文化景点提升知名度,并通过售卖明信片、
迷你戏服等商品额外创收。四、问卷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1]杨守松.昆曲之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俞为民.中国戏曲艺术通论[M].江苏:
黄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王慧.追求典雅与本质
“世俗”的不可调和———浅谈昆曲衰危的一点内因[J].华中人文论丛,2011,(02):21-23.
(本文为“登峰杯”全国中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论
文;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校。
)
论坛
9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