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的贡献
  萧友梅的贡献
答: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
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1.    论述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
答: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梆子、皮黄诸腔。其中前四者产生于明代,后两者产生于清代。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弋阳腔与各地的民间音乐、方
言戏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后来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久不衰,仍是现在川剧、湘剧、徽剧、婺剧、赣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声腔。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也曾经是当时重要的戏曲声腔。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曲。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居于太仓的魏良辅历经十年,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广泛吸收了海盐、弋阳等声腔的特点,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跃居其它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清代的戏曲舞台可谓乱弹迭起,新弄叠出,不断出现新的声腔和剧种,有梆子腔、皮黄腔、柳子腔、巫娘腔、唢呐腔、西秦腔、楚腔、吹腔、弦索腔等,这些被称为乱弹的各地声腔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于全国的大江南北,并以崭新的姿态向被尊为雅部的昆曲提出挑战。乱弹诸腔中,以梆子腔和皮黄腔的影响最大。
刘天华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贡献
答:刘天华(1895—1932),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年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对民间音乐产生深厚兴趣,此后遍访名师学习民族
乐器演奏。同时开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与此同时,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和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谱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刘天华一生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三首琵琶曲,以及几十首二胡、琵琶练习曲,丝竹合奏的作品,尤以十首二胡曲流传最广[《悲歌》《良宵》、《月夜》、《病中呤》、《空山鸟语》、《光明行》、《烛影摇红》、《独弦操》、《苦闷之讴》、《闲居呤》],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刘天华的二胡不仅保持了传统二胡的音乐的特,而且还在演奏技法、创作思维上大胆借鉴了西方乐器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给传统的二胡音乐带来了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二胡琵琶练习曲是参考了西方的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从而改变了民族乐器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使之纳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
在二胡教学上,他培养了许多二胡演奏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除对二胡乐器进行改进外,还对记谱法,定弦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改进了过去工尺谱缺乏明确节奏的缺点,并开创了运用五线谱来记载民族乐曲和戏曲音乐的试验。
为推广二胡音乐,他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并灌录唱片,在其多方面努力下,终于使历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的二胡,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现代民族器乐中重要的独奏乐器。
刘天华种种的努力实践,使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创新意义的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为我国民族的发展开启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新篇章。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
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呤》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1.作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光荣历史,广阔的展现了中国人民
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巨人般的形象,向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警号2.整个旋律的发展建立在三个主题上:力量,崇高,苦难。既象征着斗争和力量的主题《黄河船夫曲》,象征宽广崇高自由奔放的《黄水谣》,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怒吼吧!黄河》这个主题3全乐章相对独立,相互间在内容形式及表演上都形成对比,丰富多彩,同时又围绕共同的主题黄河,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主题4音乐以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众性的特点,并反应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大合唱及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黄自:合唱《抗日歌》,《旗正飘飘》,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春思曲》,器乐作品《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西部交响乐作品,创作特点1作品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流畅2创作构思细致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禁3一部分作品在民族音乐的风格方面做了创作性的探索。贡献:他的作品创作当时以及后来在我国专业音乐界有比较大的影响。风格: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艺术结构,清雅的乐韵和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
刘天华:作品1放映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悲痛和苦闷的心情的《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2描写自然风景的《月夜》《空山鸟语》《闲屈吟》3表达对光明河幸福的憧憬的《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成就:1他的作品的音乐结构曲调发展节奏处理等在运用民族音乐和借鉴西方音乐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表现,在表现世界,塑造音乐形象等方面也很有创造性2对于发觉和提高乐器的表现力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等方面也很有成就3通过他的创作,演奏和教学实践,为民族器乐,特别是二胡音乐的提高和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一个独立的二胡学派4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乐器改良等方面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白毛女取得成功的经验:1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创作性格化的人物主调2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对人物主调做戏剧性的发展和处理3运用合唱齐唱和管弦乐队等现代音乐形式作为创作新歌剧音乐的重要手段4开创了一个民间音调戏剧化,戏剧音乐手法现代化,现代音乐手法民族化这种歌剧创造风格。
黄腔南戏的音乐与杂剧的区别1南戏由五声音阶构成,杂剧由七声音阶构成2南戏多用级进小跳节奏舒缓,音乐风格婉丽妩媚,杂剧曲调常有大跳进行,节奏紧凑,音乐风格高亢激越3南戏
剧本可长可短,所用只曲”“套曲也可多可少,且不受宫调限制,而杂居每折都是一宫到底,不可转换宫调4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剧中角因需要可随时演唱,且创造了对唱,轮唱,合唱的形式,杂剧多有一个角主唱全剧。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特点以及贡献1探求声乐作品创作的民族风格,按照中国语言在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曲与曲调的关系,大胆探索中国化的和声,曲调写作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并吸收戏曲与民歌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2歌曲创作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如注重钢琴伴奏在刻画形象上的独立意义3对于和声的运用开始注意它们在彩上的不同功能,有意识的运用不同的调性布局和移调来表现情绪的发展和变化4采用反映五四精神的新诗做歌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