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2. 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 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 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 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城市景观与功能的 不协调。
6. 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
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
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
12 自下而上城市化: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13 城市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城镇有机整体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5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6.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17. 互补性:两地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厄尔曼称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18. 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沿着一定区域和城市等级扩散的地理过程
19. 传染扩散:已掌握某文化的人向其周围渴望接受它的人传播的扩散方式
20.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1 城镇密度:是城市分布的一种度量方式。常用每千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平均的万人城镇数量来表示。
22基本经济活动: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23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24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城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25 CBD:是中心商务区的简称。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 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26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 ,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7 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汇集。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28 社会区: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9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30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做首位分布。
一、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
(1) 人口: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区别在于其自然属性、空间属性、社会属性的不同,表现在数量、质量、结构、生产、消费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区别: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的不同。
(2) 景观:城镇景观一般表现为人工建造的硬质轮廓线,而乡村多为自然形成的软质轮廓线,城镇的建筑密度要大于乡村。
(3) 基础设施: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4) 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5) 土地: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在功能分化、地价和承载力上均区别于乡村,乡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二、如何测度城市化水平
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个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指标)目前我国城市统计通常把城市下辖的区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城镇的实体地域将其人口计算为城镇人口将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计算为该地的常住人口。但此法从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克服据局限性,国外学者在分析城市化问题的时候还辅以其他指标已反映城市化进程如城市人口的增长动态等。土地利用指标 是从土地利用和地域范围来说明城市化的一个指标。测度方法是统计一时间内的非城市化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2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测度方法是根据需要收集某一年或若干年样本城市的数十个指标然后分成如干个大类指标。每一个大类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通过各种数理统计法最后对城市进行打分排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