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探讨传播的示范价值
第11卷第12期
Vol.11 No.1229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产都市类电视剧的传播价值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201913906019Y
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探讨传播的示范价值
赵宁璐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镇江 212300)
摘 要:2019年,一部名为《小欢喜》的电视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部围绕高考与家庭的电视剧引发了全国人民的讨论与思考,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具有多种多样的传播示范价值。本篇文章将以此为例,从心理需
求、主流价值观、社会现实、舆论共振、内容为王、典型示范等方面探讨其传播的示范价值,致力于推动中国国产都市教育类电视剧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都市教育类电视剧;《小欢喜》;传播示范价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2-0029-02一、奏响主旋律,传递中国精神(一)满足个体心理需求,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人们对电视媒体有三重心理需要。
首先是对外部世界的信息需求。所有事物的内在属性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表现出来,而人会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选择。作为个体,信息是个人适应、改造外部现实世界的基本所需。施拉姆说过,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得信息是那些有助于构成或组织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他们的行动密切相关。信息有助于帮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并影响自己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其次是对个体内部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人们在“生活大山”的压力之下,容易身心俱疲,而电视剧有利于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人们往往可以在剧中到另一个自己,或者将自己想象成某一角,从而保证个体成长内部环境的健康有序。
最后是适应社会的社会化需要。人生存在社会之中,有着多重社会身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都与外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每个个体都在社会中逐渐被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并运用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
式、替社会尽力的过程[1]
。在观看《小欢喜》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了解相关知识和道德准则,并能够在观看中逐渐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卡兹等人曾经提出体现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使用与
满足”理论[2]
,即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求对某些特定的媒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接触媒介。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今天选择接触媒介的原因,是建立在想要满足特定需求的基础上的。(二)传递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它包含了一切积极、进取、健康的情感,并有着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是整个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电视剧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与高度提炼,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意象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使其产生情感上的慰藉,能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
响,因此电视剧必须以质量和内容作为第一准则。在
2019年的一次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
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3]
剧中的季胜利是一个党员干部,从北京某区长晋升为北京市长,一直以来他廉政爱民,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放心的领导。而宋倩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物理老师,她的教学能力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与肯定。这样的人物塑造十分丰满,成功展现了中国公务人员与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实现了故事性与正能量的统一,在无形之中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教化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二、观照现实生活,直戳社会痛点(一)再现社会现实,引发社会思考
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
向人们提示的信息环境[2]
。也就是说,沙溢电视剧
我们眼见的是媒介创造的媒介现实,真正存在的是社会现实,而人们思考过后生成的则是主观现实。电视剧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通过传播媒介再现了社会现实,体现了媒介对现实社会的重大意义,让人们能够通过媒介建构后的信息环境进行自我思考。
电视剧《小欢喜》以社会现实为蓝本,紧贴高考这个全民关心的话题,用相关技巧对现实进行艺术再造,形成一种以影像为形态的艺术化形式。媒介文本在被人们接受后,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独一无二的、对社会现实有所理解的全景图。全剧以三组家庭为核心,家庭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体,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见证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演变和整个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变迁。这部剧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真实反映了中国应试教育下各个家庭的情况,并拓展出职场生存、中年失业、女性主义等诸多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放在荧幕前展示给观众,引发观众思考自己家庭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二)搭建舆论高地,增强传播效果舆论共振,指“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
30
基金课题
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或一两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
立足之地。”[4]
对于影视剧本身来说,
在影视文化的传播中舆论共振现象很容易出现。
首先是传播本身的特殊性。影视文化借助影视剧的方式进行传播,就《小欢喜》来说,选择的题材是全民关注的高考升学问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大范围的传播和强大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以此为中心的媒介舆论环境。“我国政策导向上为影视等娱乐
资源的定位为寓教于乐”
[5]
,《小欢喜》作为典型的国产都市教育类电视剧,需要承担起教育观众的责任,因此在内容编排和情感抒发上要具有一定的舆论倾向性。大背景下所有的影视文化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有舆论倾向性,并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
其次是传播媒介的建构性。在议程设置理论中,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与信息有关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话题的
先后顺序[2]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实时性能够让人们更容易地反馈信息,形成一定的舆论高地。
最后是传播效果的特殊性。电视剧《小欢喜》作为一部电视剧,通过网台联播的方式传播,在播出期间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围绕它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情绪,这些舆论相互交融之后就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磁场”。而《小欢喜》的传播效果也有目共睹,其中三组家庭展现出的专制型、开放型等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人们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极大影响,更多的家长表示,在未来会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由此可见,大多数人会在观看剧集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民主权威型教育模式成为了未来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促使家长产生了行为上的变化。
三、艺术化呈现,有意义更意思(一)精良制作内容为王,极具观赏价值
该电视剧的出品公司之一是上海柠萌影视传播公司,曾投资拍摄过《好先生》《扶摇》和《小别离》等优秀作品,一直秉持内容为核心和制作精品剧的理念,并且公司内部设置了内容研发中心,致力于内容策划和价值选取。《小欢喜》首轮在东方与浙江卫视双台联合上星播出,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两个视频网站网播,基于这样有保障的出品公司和播出平台,可以看出《小欢喜》采取的是制播分离的方式,即制作方和播出方分离开,这符合广电制播分离的要求,也确保了电视剧的质量以及可观赏性,与人们的取向和品味相吻合,并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能够推动电视业朝着产业目标的方向持续前进着。
电视剧《小欢喜》虽然紧扣升学问题,但整体上是一部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电视剧。幽默的语言,逗趣的情节,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通俗化地展现严肃问题,且情节跌宕起伏,英子自杀未遂的情节更是将剧
情推向了高潮,让人为之一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赏性、观赏价值和欣赏价值,使得电视剧有意义更有意思。豆瓣8.4的高分和收视率持续领跑的佳绩,使得它在高收视的情况下,还赢得了
良好的口碑,可以说经受住了大众的检验。
(二)艺人典型示范,产生情感共鸣
电视剧《小欢喜》采用资深演员与年轻演员相结合的形式,选择黄磊、沙溢、陶虹、海清等已为人父人母且口碑好的演技派演员,搭配有潜力的新时代演员。令人欣喜的是,剧中的选角毫不违和,甚至让受众眼前一亮,演员良好的公众形象,与角的高匹配度,高度生活化的台词以及精湛的表演,让这部剧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和趣味价值,更容易使人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给人们带来心灵冲击,从而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
除此之外,《小欢喜》在服装搭配、道具选择和场景布置上也符合三组不同阶层的家庭情况,体现出制作团队对细节的把控和追求。通过外部娱乐化的呈现形式满足人们对审美价值的基本所需,使得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性,对剧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看得舒心和快乐的同时接受剧集传达的价值观,得到心灵上和情感上的慰藉,收获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情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让人们拥有“深度娱乐”的体验,其中演员们的精湛表现也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了电视剧背后的深意与正能量。
四、结语
任何一部电视剧的创作灵感都来自生活,任何一部电视剧的素材选择也来自生活,但是电视剧作为成熟的艺术作品整体上是高于生活的。影视剧不仅仅有再现现实和娱乐大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了教育教化的责任。
影视剧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通过对社会真实情境的精湛化表演和艺术化加工,传递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精神,起到了正面宣传与间接教化的作用,体现出新时代下中国影视剧行业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其带来的深远且巨大的示范价值影响。
影视剧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小分支,拥有着巨大的潜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只要以影视生产和输出为主的行业越做越强,人们拥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能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
[1] 刘晓宁,陈波.电视剧在社会文明构建中的功能研究
[J].新闻世界,2015(9):50-52.[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8:167-168,112-113,194-197.[3]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Z]. 2019.[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5:111.[5] 张岩.电视剧的媒介传播学解析——以《甄嬛传》为
例[J].科技传播,2014(4):31-32.作者简介:赵宁璐(1999—),女,江苏泰兴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