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国两制”构想的创新之处和实践意义
论“一国两制”构想的创新之处和实践意义
摘要:“一国两制”构想,是的杰出贡从,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慈的结晶。这一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祖国统一思想上承前启后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国两制”构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不仅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一国两制” 内涵  创新 实践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含义,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的核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即国
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只有它才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府,不是代表国家的政治实体,对外不能代表中国。
第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12月,根据当时的情况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一国两制”不是一项临时性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50年不变。说,“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所谓长期不变,要讲两个方面,思想不能片面。一是讲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不变;二是讲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允许港、澳、台搞资木主义50年不变。这既是诺言,同时也有基本法作保障。
二、“一国两制”构想创新之处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我们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的根本间题,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不同,统一战线的任务和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为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爱国统一战线要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不移的国策服务。现在我国大陆和港澳、台湾地区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制度,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同一性,共同点。“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建立在“最大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基础上的。“求同”,就是港澳地区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求“一个国家”之同,“存异”,就是存港澳地区和海峡两岸的现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之异。在维护祖国统一、主权完整这个大前提下,各自保留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祖国富强繁荣的共同利益下,存在各自制度的差异。这就是说“一国两制”既不要求大陆和港澳、台湾地区社会制度的一致化,也不将缩小社会制度的差距作为收复主权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各不强制,互不损害。核心的要求是实行不同制度的地区,成为统一主权国家内的不同部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国两制”是我党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解决今天历史条件下祖国统一间题的创造,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国策。
(二)“一国两制”创造了和平共处的新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提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  家之间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希望  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  建设,以便在苏维埃制度之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  会管理工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共处原则要具有基础和条件,必须双方都具有诚意,互不侵犯。这一思想后来一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  义国家关系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坚持和平政策的指导思想。1954年周恩来根据列宁和平共处的思想,结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同尼赫鲁等亚洲领导人一起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不仅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适用于相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把列宁和平共处的原则具体化,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既然“和平共处”原则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认为,“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运用和平共处的原则,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这种构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一个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和新发展。
    运用和平共处的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这种考虑基于两者在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上是一致,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和平共处。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是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实现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繁荣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这种民族感情是两种对立社会制度能够和平共处的政治基础;大陆与港澳台在经济上存在着互助互得、共同发展的关系,港澳台稳定繁荣发展,需要大陆的帮助,港澳台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大陆社会主义的建设。这种民族利益是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
    从实践上看,“一国两制”已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事实,已  经完全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和生命力。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胜利成  果和实践结晶。它体现在统一国家中允许保持两种的制度,和平共处在中国是行得通的,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和现实世界中是从来未有过的新构想。这是在和平共处原则上的新创造,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上一个
伟大的创举。首先,“一国两制”不同于联邦制,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单一制的主权国家内,由中央国家机关直接管辖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按照“一国两制”的结构形式实现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设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别行政区,但它们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行政区和地方民族自治区域一样都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下的邦、州成员国。香港、澳门、台湾是地方政府,它仍然要服从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而外交、国防仍归中央统一管理,体现了中央在统一的国家主权中的地位,也是国家统一的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基本特征。
    其次,“一国两制”除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巩固国家统一而继承了我国二千多年来单一制国家的结构形式外,因一些地区的授权实行自治权力,取得类同或超过复合国家政府或加盟邦国的权力,如香港实行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拥有立法权、司法权、终审权等自治权,将来台湾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所以不能不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容纳复合制国家结构的某些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国家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将分别施行各自的法律制度,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域,整个国家将形成一个“一国两制四法”为复合法域的国家,会带来复杂和独特的区际法律冲突,既有国属法学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又有不同法学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而且在各地本地法之间的冲突外,有时还表现
为各区本地法和其他地区适用的国际条约之间以及各区适用的国际条约之间的相互冲突。但是所有这些法律冲突都是单一制国家内的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不允许演变为国际法律冲突。所以在探索解决国家区际法律冲突的意识中,不能不考虑国家结构形式的新特点。所有上述有关的授权构想和授权实践将导致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不能不容纳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某些特点。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出一种新的国家结构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五项基本原则三)“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学说的新突破
人类自产生国家以来,便有了形形的关于国家的学说和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各种类型国家的存在和管理,都是在一定时期的国家结构形式中才能实现的。所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划分状况,即国家根据何种原则、采取何种方式来划分行政区域,从而使统治阶级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和管理。
    关于国家结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做过明确的阐述。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状况指出:“不仅要力求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德国共和国,并且还要极其坚决地把这个共和国的权力集中在国家政权手中”。恩格斯在阐述国家结构形式时指出:
“在我看来,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不可分的共和国的形式。”列宁在国家结构形式中强调集中制原则,他认为:“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统一迈出巨大的历史性的一步,除了通过这样的国家(同资本主义紧密相连的)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论述到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需要出发,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结构形式应该采用单纯制度或集中制的形式。
提出的“一国两制”却是一个全新政治构想和国家结构的最新模式。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国家结构形式中,体现出既不是单纯的“单一制”,也不是纯粹的“复合制”,而是两者兼有,同时并存,也就是说,是带有某些复合性特征的单一制国家形式的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它突破了以往的国家结构形式上要么是纯粹的单一制,要么是纯粹的联邦制这一传统观念,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创造了一种既不是联邦制又不是纯粹单一制的崭新的国家结构形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灵活处理国家结构形式,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容纳复合制国家结构的某些特点。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一)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起到示范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表明,台湾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但是,我们还必须到,台湾与澳门、香港的情况毕竟有所不同。以台湾为例,台湾与大陆唇齿相依,台湾是我国同胞之间的事情,没有领土主权间题,属我国内政,为了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我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主张和建议,考虑到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都事务,采了更宽松的政策。我们有一个基本方针就是“一国两制”。但是,统一的关键在于台湾当局态度,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台湾回归祖国的道路虽然是艰难的曲折的,但是中华民族的凝力和统一祖国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起到示范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一国两制”制度使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了却了几代人的夙愿
香港和澳门地区自古以米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全国大解放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澳门作为国际通道,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澳门地区的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时机收回香港和澳门地区主权。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统一祖国大业的需要,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多少年来,人
们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一国两制”构想,为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洗刷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民族耻辱的又一次胜利,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包括香港、澳门同胞)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制度有利于大陆和港、澳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祖国统一后,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我国繁荣富强的进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