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钢琴诗人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
试析钢琴诗人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
(作品第23号)
“叙事曲”这个音乐体裁名称起源于诗歌领域,其含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变化。“Ballade(民谣)”一词最初出自中世纪法国南方的“图巴杜(即‘游吟诗人’)”诗歌,是舞曲的一种体裁。从18世纪以来,多节的叙事诗在德语文学中被称为“Ballade(民谣)”。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作品第23号),是19世纪钢琴叙事曲的基石。这首叙事曲从第一稿草案到印刷出版,花费了他将近5年的创作时间。根据罗伯特·舒曼的说法,这首叙事曲是肖邦受亚当·密茨凯维奇诗歌的启发而写的。
叙事曲虽然具有叙事特征,也经常被文学出版物收录,但这并不是常规性的音乐作品,而是一种通过音乐改编文学作品的成果。
在《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中,肖邦使之与自己的音乐作品相适应。抒情段落就与他的夜曲非常相似,而戏剧性段落更让人联想到他的艺术技巧练习曲,其中的史诗部分则采用了叙事歌曲以及华尔兹元素。弗朗茨·李斯特在他的第一首叙事曲中,仍然是在模仿肖邦作品,后来的小调叙事曲风格出现很大变化。尤其是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变化非常明显。李斯特为作品各个部分之
间成功构筑了优雅的桥梁。
叙事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其基本理念与狂想曲比较相似。不过,叙事曲比狂想曲更正式些。这种正式的作品格式主要体现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他在作品中的先后顺序设计精心,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配置合理。与肖邦和李斯特创作的叙事曲正相反,有些叙事曲则与具体的文本格式结合在一起,明显借鉴了声乐叙事曲。这类叙事曲通常比较短,采用三段式结构(ABA)。在法语中,这种音乐体裁被称为“ballades sans paroles(无词叙事曲)”,以强调对声乐体裁的借鉴特征。这类叙事曲的创作者还包括克拉拉·舒曼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这两类叙事曲都受到文学样本的不同程度的启发。在19世纪,人们总共创作了400多首叙事曲,而20世纪则寥寥无几。不过,这个体裁名称的含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很多名称中带有“叙事曲”的作品都让人清楚联想起这个音乐体裁(例如“叙事曲式”),但是单独把叙事曲作为名称,像肖邦和李斯特那样的作品却非常罕见。叙事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具有相应特征的音乐体裁内。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于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他的母亲是波兰贵族出身,父亲则来自法国(洛林)。肖邦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到处于拿破仑政权下的华沙。
1815年,年幼的肖邦开始由母亲和璐德维卡讲授钢琴课。同一年,波兰王国成立,首都定在华沙。从1816年起,肖邦开始跟随沃伊切赫·齐夫尼学习钢琴课,不久之后(1817年),
也就是在他7岁那年,肖邦写出了他的第一首作品:两首《波兰舞曲》。作为钢琴家中的神童,肖邦收
获了极高的赞誉,因此也有机会进入众多的波兰贵族家庭。1825年,肖邦创作了自己第一部注有“音乐作品编号”的作品:《c小调回旋曲》。1826年,肖邦在柏林短暂居住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观赏了5部制作精良的歌剧,其中,他特别青睐亨德尔的音乐作品。1829年,肖邦结束了作曲课的全部学习。同年7月,他和朋友们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艺术之旅。在维也纳,他寻与作曲家、钢琴生产商以及出版商取得联系的机会。他本人在维也纳收获了如潮的好评,唯一的批评意见就是有人认为肖邦的演奏略显安静。
在肖邦离开华沙之前,这座城市就已经开始陷入政治动荡之中。1830年11月29日,华沙终于爆发了“十一月起义”,肖邦几乎所有的熟人和朋友都参与其中。肖邦当时想和他的朋友一起回华沙,但被父母阻止了,他被要求继续留在维也纳。在他的家信里,肖邦明确流露出爱国主义的热情以及内心焦灼的激烈冲突。1831年1月26日,在“十一月起义”的推动下,尼古拉一世的波兰王位被废除。在这年的7月,肖邦前往巴黎,其中途经林茨、萨尔茨堡、慕尼黑和斯图加特。9月8日,华沙被沙俄攻占,这意味着起义的失败。1832年2月26日,肖邦和其他13位艺术家,在巴黎的普雷耶沙龙共同举办了他个人第一次音乐会。这次音乐会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巨大成功,由此为肖邦开启了巴黎音乐
生涯的全新机遇。他在1832年12月到了出版商,印刷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先是在莱比锡,然后在巴黎和伦敦。
当肖邦在巴黎的事业取得成功时,沙俄则开始在华沙进行镇压。华沙大学和音乐学院都因此被关闭了。由此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波兰音乐界人士流亡到巴黎。f和弦
在此后的几年里,肖邦主要作为钢琴家在忙碌着,开音乐会,参加义演,主要是为波兰流亡者提供援助,1835年8月,他在卡尔斯巴德与父母重逢,这是他们在“十一月起义”爆发之后的第一次见面。
1836年,肖邦花费近5年时间创作的《g小调叙事曲》(作品第23号)终于问世。肖邦终生都忍受着的痛苦。在1835年病情加剧之后,有关这位作曲家“去世”的谣言开始流传开来,为此,《华沙信使报》在1836年1月8日进行过辟谣澄清。
在这位作曲家的最后光阴,始终伴随着疾病的发作和长时间的康复期。1849年6月22日,肖邦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出现大量肺出血症状。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份,肖邦烧掉了自己所有尚未完成的作品手稿。10月17日凌晨两点,肖邦与世长辞。
《g小调叙事曲》以四四拍的广板齐奏为开始。第一个音调是c,后来转换为降A大调的第三个音调。同时伴以豐富多彩的调性,这个降A大调最多由五小节组成。伴随第6和第7小节的是c小调,最终收尾的基调为g小调。这个降a小调是g小调
走低的第二音级。其演变顺序为bⅡ-Ⅳ-Ⅰ。在第7小节,曲调转变为四六拍的中板。在和缓的节奏中,d
调上出现了一个第七和弦,即g小调的支配性和弦。第8小节和第33小节之间的章节基本都是以两个有节奏的优美旋律为主题展开的。第一个主题是在d上中断了占支配地位的第七和弦。这一主题在本节中出现多次。而F和弦(14)仅出现一次。第二个主题由相应的和弦组成,其中的节奏和声都明显让人联想起华尔兹舞曲。而这正是本节的主题。这些音调以附点半音符的形式出现,形成了充满跳跃性的旋律。通过这一主线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性,主体仍然是和谐的旋律。因此,在第16小节(在该范例中是第9小节)中,旋律四三拍音符为开端。但是,这两个段落的收尾方法并不相同。第一个段落通过第16小节中的D7(弱起小节)重返g小调,而第21小节则通过G′(这里是第15小节)在短时间内显示为对c 小调的调整。
伴随着c小调的出现,这里忽然出现了一个迄今不为人知的低音,在其上方发生了c-g-c节奏的摇摆。由于这里再次出现b 小调以及由此出现的g小调,因此没有对c小调加以调整。截至目前,通常是第二音级出现的动机a突然在第32小节中显示为A大调,随即在F7和弦上出现了风格绚丽的第33小节,然后在第34小节中缓缓地融合在B大调的平行主音中。在第35小节中,B大调通过降E调7和弦确认。因此,B大调和g小调的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