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国]扶余国
[扶余国]扶余国
篇一: 扶余国
扶余国,也叫夫余,是居住在古代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分支。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都是濊族。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说,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乌桓人接壤,北至黑龙江与内蒙古。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日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洮南市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市以南。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扶余族在历史上属于东汉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貊人是扶余统治阶级。
扶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餘开始向汉朝进贡。高句丽建国后,起初两国相安无事,带素成为国王以后两国关系恶化,常有边境冲突。大武神王时期北伐成功诱杀扶余国王带素后,其后扶余开始衰退,汉顺帝永和元年,扶餘王曾来到洛阳,晋书记载永和二年夫余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餘受到鲜卑的攻击,进一步衰弱。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346年慕容氏又攻击扶余,最后在北魏时期,被勿吉所灭。
扶余人曾经有五批入高句丽,第一批是朱蒙离开东夫余时一起南下,第二批是大武神王杀带素时,带素的从弟带10000人来附,以椽那部置之,赐姓络氏。第三批是曷思在鸭绿谷自立为王,其孙都头于公元68年时降高句丽。第四批是广开土王征服后扶余时吞并了扶余部落。第五批是公元477年扶余王降高句丽文咨王。渤海国置扶余府与鄚颉府,辽代置黄龙府管之,金代时已被当渤海人视之。
北扶余
北扶余是扶余国最初发祥的地域。传说公元前239年由檀君朝鲜王室和将军解慕漱创建北扶余。有人认为北扶余是北夷索离国。建国的人是东明,他逃亡濊人中称王。
东扶余
解夫娄王东迁之后,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儿子带素王顺序继承。到22年,带素王与高句丽的大武神王开战,大武神王攻入东扶余首都,带素王被杀,带素王的三弟曷思带同残部退往鸭绿谷,是为曷思国,285年,后扶余再往东逃往沃沮地。后来他们称臣高句丽494年被勿吉击败,国王投靠高句丽,后扶余灭亡。
卒本扶余
卒本扶余是北扶余国的一个延续国。前86年,高豆莫打败解夫娄夺到北扶余王位后,将北扶余改名为卒本扶余。卒本扶余是高句丽的前身,朱蒙继位时改国号为高句丽。
南扶余
百济的圣王在538年迁都之后,将原来的国号改名为南扶余。百济王族也姓扶余。
北扶余、东扶余时期,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王以下有掌管四出道的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王和四出道诸加同样有大使,大使者、使者等臣僚,诸加之下的阶级依次为豪民、下户、奴婢。实施嫡长子继承制,如果长子不肖,诸加共推嫡次子与庶子为王。诸加自战,下户担粮供应,挹娄也是他们下户,扶余分别对他们邑落加以统属,并向族长收贡品,扶余是王权约束较大,没有绝对的权威。
扶余律法对犯法者严惩。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奸淫、忌妒罪死刑,盗窃罪赔偿12倍。谋反者先火
炙,后斩首,家人为奴。
社会文化
扶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名马、赤玉、大珠,貂皮。社
会盛行巫术,也会在战争时祭天占卜以预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杀牛而观其蹄,如果牛蹄并躘即为吉兆。每年殷历12月,扶余皆举行“迎鼓祭”,人民饮酒歌舞,统治者赦免罪人。扶余国与其他秽系民族不同,其他秽系民族是农业民族,扶余国是因为地理原因农牧兼有。
扶余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崇尚厚葬,甚至停灵5个月,以久为荣。王与诸加的葬仪更为讲究。居丧男女穿纯白衣,扶余国早期居竖穴式木材住处,后有宫殿,仓库与监狱。
婚俗方面,扶余社会容许一夫一妻多妾,而且有兄长死,则弟娶嫂为妻的风俗,转房婚,这种婚姻即使是高句丽初期也盛行。扶余国善于养马,高句丽继承,朱蒙以善于养马出名,坐骑叫果下马,高句丽人也善于骑射这也是高句丽几个部落国家成为生生不息七百年的原因之一,四出道中有马加,其本身是骑马民族、扶余人对马有崇拜,图腾是老虎。扶余已进入铁器时代,兵器与农具也是铁制,而且用于民族交易,当时东北亚先进的农业民族。
篇二: 唐朝的扶余国在那里?
昌图县
[唐朝的扶余国在那里?]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唐朝的扶余国在那里?。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移貊族系。《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据专家的考证,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
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已从原来的单一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杂居地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秽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西汉初年,沿貊族的一个支系扶余族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全科知识《唐朝的扶余国在那里?》和南扶余。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此外,北沃沮、东沃沮、濊和扶余的族属关系密切。扶余人聚居于吉林、黑龙江地区,扶余地谷物丰盛,农业发达。扶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800年。
目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