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鬼节
介绍:清明、中元、寒衣。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
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广度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早日离开,超
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大乐。所谓三恶道是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的众生早日超脱。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清明节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
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
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
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
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元节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
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
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
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
救母的故事。
节日习俗:
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主
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
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
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
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
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
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
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
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
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
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
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
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祭祖习俗
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
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
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
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