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搜集资料 梳理材料 指导方法 交流评议 同学分享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 | ||||||||||||||||||||||||||||||||||||||||||||||||||||
第1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板块一 回顾所学课文,引出家乡风俗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有趣的民风民俗,还记得吗? 生:通过《北京的春节》一文,我知道了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灶王,除夕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初一拜年、逛庙会,元宵节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等和春节有关的习俗。 生:通过《腊八粥》一文,我更具体地了解了腊八粥的制作食材和它的美味。 生:通过《古诗三首》,我知道了寒食节、七夕和中秋节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要禁火,中秋节要赏月,七夕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叫乞巧节。 生:学了《藏戏》一文,我了解了藏族人民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藏戏。 师:是呀!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除了课文里介绍的这些节日和民族风俗外,你还了解自己家乡的哪些独特风俗呢? 生:在我们家乡,小孩儿周岁要抓周。盖新房子要举行上梁仪式。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 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风俗习惯是用来辨别民族间、地域间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每个民族或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并且延续下来的一种风尚、习俗,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今天,就让我们拿起笔,一起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板书“习作:家乡的风俗”) 板块二 交流习作材料,确定习作内容 师:老师布置的课前预学任务你们都完成得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家乡风俗,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这一风
生:我查阅的是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节日。这个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相传赛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吃粽子的风俗。我觉得端午节的这些风俗历史悠久,很有意义。 生:我有一次参加结婚仪式的经历。在我的老家荆州,结婚那天会在新娘新郎的喜床上撒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我妈妈说这代表着“早生贵子”。 师:感谢以上几位同学的分享。而同一个风俗在不同地区也会存在差异。大家回忆一下,《北京的春节》与《除夕》(节选)中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生:北京的除夕有这些风俗: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亮着、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师:你总结得非常好,那闽南的除夕有哪些风俗呢?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生:闽南的除夕风俗有: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蒸年糕、炸枣、做五香肠、换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雪白的台布、忙围炉的年饭。 师:我们现在回归教材,看看本次习作到底要写些什么。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师:同学们,你们看,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提示,这次习作有两种写作视角,分别是哪两种? 生:可以介绍一种风俗。 师:(板书:介绍一种风俗)还可以写什么? 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师:非常棒。(板书: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师:这两种视角在具体要求上有什么不同呢?你想选择哪种写作视角,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呢?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习作要求,圈画出关键词句,并作简单的批注。(课件出示教材P16下面的5段话,学生默读习作要求。) 师:谁来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关键词句? 生:我画了“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这句话。因为如果要介绍一种风俗,这肯定是需要详写风俗的主要特点的,而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是可以略写的。 师:你说得很好,在介绍一种风俗的时候,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分清主次,写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画的是:“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这说明我们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时候要详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略写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了解了本次习作要求,请大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下面的习作提纲。(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1.我打算写的是:( )介绍一种风俗 (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2.这种风俗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打算写这些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补充或修改自己填写的内容,最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 师:先说第1种视角,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梳理的内容呢? 生:我选择的是介绍一种家乡风俗,就是我的家乡宜昌秭归的端午节风俗。首先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就是关于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接着介绍端午节在我们秭归的特殊意义和地位。因为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所以在我们秭归至今还沿袭着“秭归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的特殊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我们都要举行非常盛大的庆祝活动。紧接着介绍我们秭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特殊的庆祝活动和美食。最后,我想表达一下对这种风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并且请大家在明年的端午节都来我们秭归玩。 师:你真棒!思路非常清晰。你从“来历”“意义和地位”“庆祝活动和美食”三个方面介绍了你们秭归的端午节风俗,同时还抒发了你对这种风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让大家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还有没有同学也是选择的“介绍一种风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生:我介绍的是元宵节的风俗,除了介绍“来历”“意义和地位”“庆祝活动和美食”三个方面,我还打算介绍古时候的元宵节和现在的元宵节庆祝活动有哪些不同之处。 师:不错,家乡风俗的历史变迁也是一个很值得介绍的方面。 生:还可以介绍每一种风俗活动背后有什么寓意。 生:结尾部分除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或评价,比如我打算写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我就觉得这个活动除了有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也让我们懂得好好生活,珍爱生命,很有意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梳理出了第一份提纲:如果选择的是“介绍一种风俗”,你只需围绕所选择的风俗,尽可能全面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介绍它,所涉及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风俗由来及历史传说,风俗内容及活动形式,风俗寓意及文化内涵,风俗的历史变迁,风俗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我)对风俗的感受、心情、看法或评价,等等。(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第1个表的预设答案) 1.我打算写的是:( √ )介绍一种风俗 (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2.这种风俗的名称是:__秭归的端午节__ 3.我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通过对端午节的由来、重要意义以及活动场面的描写介绍清楚端午节。__ 4.我打算写这些内容: (1)__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__( ) (2)__端午节对于秭归人的重要意义。__( ) (3)__秭归端午节的盛大庆祝活动。__( ) (4)__表达对秭归端午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__( ) 师:那么,如果选择的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生:我打算介绍去年参加我小姨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小表妹抓周仪式的经历。首先我会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就是我参加这个活动的时间、地点,还有哪些亲戚朋友也参加了;接着介绍整个抓周仪式的过程,如,桌上摆了哪些东西,小表妹是怎么抓的、抓了些什么,小姨、小姨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说了些什么,然后写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我举行抓周仪式的意义,最后写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 师:你的条理很清晰!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前我不是布置大家搜集了关于这种风俗的来历、内容、寓意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吗?刚才听了你的提纲,关于抓周的一些相关知识,你怎么都没介绍呢? 生:因为我写的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教材的写作提示告诉我们应该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而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师:表扬你,真会学习!如果说前一种写作视角“介绍一种风俗”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将一种风俗的方方面面描绘清楚,更类似于“导游”视角的话,第二种“参加一次风俗活动”则更近似于“游客”视角,它不要求你把这种风俗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而只用写清楚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写清楚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这一风俗的来历、寓意、特点、其他活动形式等相关知识则可以作为补充,选取一二穿插在文中介绍。选取这一写作视角的同学,写作提纲则可以是以下这种形式:(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第2个表的预设答案) 1.我打算写的是:( )介绍一种风俗 ( √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2.这种风俗的名称是:__七月半“中元节”祭祖__ 3.我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中元节”祭祖活动的神秘、特别以及我对它的思考。__ 4.我打算写这些内容: (1)__“中元节”祭祖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__( ) (2)__“中元节”祭祖仪式流程和活动场面__( ) (3)__事后爸爸告诉我祭祖仪式的寓意__( ) (4)__我对“中元节”祭祖活动的感受和思考__( ) 师: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对照我们刚刚讨论出的提纲模板,看看你们刚才的思考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思考并修改补充) 板块三 明确习作思路,合理安排详略 师:列好提纲、明确了可以写哪些内容后,我们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写才能展现出家乡风俗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才能让读者深入了解到家乡的风俗并产生深刻印象呢? 师:先别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本单元的两篇文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和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这两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请人来说一说《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有什么好处。 生:北京的春节的特点是热闹而又隆重的,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期间各个活动的场景。他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些日子活动的场景。老舍先生这样写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 师:我觉得此处应该有掌声,说得多好啊!看来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让她很有收获!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的写作视角和《北京的春节》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说说看它又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 《腊八粥》这篇课文详写了小孩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了“喝粥”。作者通过写“等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腊八粥的好吃,还有腊八节这一天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 师:说得真好啊!掌声送给他!你们真的太厉害了!同学们,你们看,第一单元学过的课文,两位作者都是抓住风俗中的重点内容来写出风俗的特点(板书: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写出风俗的与众不同,才让我们印象如此深刻。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回到刚才你们列出的习作提纲,想一想:你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或者你想重点突出家乡风俗的什么特点呢?写在横线上。然后再围绕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看看刚才你们罗列出的写作要点,哪些内容可以详写,哪些内容可以略写,填在后面的括号中。(出示完整版课中导学单活动二,除“详写”“略写”部分答案不填,其余预设答案出示。) 师:(学生自行思考并填表)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安排详略的呢? 生:我打算以小导游的视角来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我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这种风俗,所以我觉得应该重点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其他内容比如风俗的由来、寓意和人们的看法则可以略写。 师: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进行详写,这个方法非常好。还有谁要分享吗? 生:我打算写去年我们回吉林老家过年的经历。我和妹妹都穿上了我们朝鲜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去拜年,还吃了我最喜欢的打糕和冷面,我觉得过年庆祝活动的过程是最精彩的,应该重点写。 师:你这样的安排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呀!看来大家很善于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总结写作方法。关于家乡的风俗,我们可搜集的资料、可写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我们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详略,抓住重点内容写具体,这样才更能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分享,再次看看自己的详略安排,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学生自由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提纲) 板块四 学生小试牛刀,完成习作初稿 师: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展身手了!别急,我们再读一遍教材给我们的写作提示吧!(生齐读) 1.始终记住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详略安排,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介绍一种风俗时,要尽可能从多方面来介绍,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时,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4.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5.最后别忘了给文章拟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学习名家们合理安排文章详略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修改写作提纲,并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自己文章的详略,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紧扣了单元习作要求。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提示,给时间学生消化前面所讲的方法,为写作作准备。 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一起讨论出的习作提纲,开始自己的创作吧!(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写好本次习作,相关的写作素材一定要丰富。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合理安排写作素材。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资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第二,资料安排的先后顺序。 本次习作教学的一大亮点是丰富而又形式多样的表格设计,从资料搜集表格,到写作提纲表格,再到第2课时的作文评价表格,实现了从准备习作到完成习作再到评价习作的全过程覆盖,每一个环节均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抓手和支架,让学生易于动笔、有话可说,且能说得优秀。本节课,前两个环节的成功落实,为下一步的习作讲评教学奠下基础。, | 设计意图: 由回忆本单元关于风俗的课文引入话题,既营造了轻松的交流氛围,更扩大了选材视野,有助于学生选择写作材料。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查了关于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因此这一环节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汇报了他们的搜集成果,了解风俗习惯的定义及范围,知道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不同,风俗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本次习作写作视角的不同,合理筛选写作素材,确定写作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学习名家们合理安排文章详略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修改写作提纲,并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自己文章的详略,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紧扣了单元习作要求。 设计意图: 回顾写作提示,给时间学生消化前面所讲的方法,为写作作准备。 | |||||||||||||||||||||||||||||||||||||||||||||||||||
第2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板块一 讨论评价标准,学生自评互评 师:同学们,为了写好这篇习作,大家询问长辈、查资料、阅读经典,付出了很多努力,上节课同学们都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习作。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习作讲评,希望大家的作文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那么,对于我们这次习作来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评价标准呢? 生:能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具体,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 师:不错!这是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习作上的体现。除了这一个总的评价标准,还有没有其他具体的要求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说过,这次单元习作可以写成哪两种形式? 生:第一种是介绍一种风俗,第二种是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师:两种写作方式不同,评价的方式自然也不同。谁来说说如果写的是“介绍一种风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师:要看它有没有从不同方面来介绍这种风俗,让读者对这一风俗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 生:有没有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写出这种风俗的特点来。 生:介绍这种风俗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师:如果是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同学,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他的习作呢? 生:首先要看他是否能按顺序写清楚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从整体上把握活动的基本流程。 生:能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比如可以用上点面结合等场面描写方法。 生:在描写风俗活动的同时,能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等方面的内容穿插其中。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瞧,老师把你们刚才总结出的评价标准,归纳成了两个作文评价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到与自己写作内容对应的评价表,为自己的作文评价打星。先个人自评,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板书:自评 互评) 活动:依据下列作文评价表,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习作展开自评和互评。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价表1——“介绍一种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价表2——“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优秀习作。) 板块二 学习习作例文,学生修改誊写 师:刚才在同学们互评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两篇作文得到了小组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优秀习作《武穴酥糖》《家乡的端午节》。) 武穴酥糖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 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家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就不禁想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他。 一转眼,端午节来临了。吃过早饭后,我们一家人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你瞧,河边人山人海,到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人们穿着各的衣裳,人流就像一道彩虹。我和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才到一块石头坐下。 河面上,一艘艘龙舟并排静立;岸边,健儿们头上绑着头巾,身上穿着轻便的运动装,正做着热身运动,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必胜的信心。 赛龙舟开始了,一艘艘龙舟犹如一支支射出去的箭,真是势不可当。你看,健儿们个个咬着牙,绷着脸,有节奏地使劲划桨。此时,岸上的呐喊助威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合着锣声、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曲子。我仿佛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龙舟,恨不得去帮他们一把。刹那间,一号龙舟率先冲到了终点。“一号龙舟胜利啦!一号龙舟胜利啦!”整齐而有力的声音传递着这个喜讯。一号龙舟上的健儿们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仿佛都在笑,都在传递着胜利的喜悦。而比赛成绩不理想的健儿们也没有表现出沮丧,他们豁达地笑着,似乎在说:“我们明年再战!” 这时,振奋人心的锣声、鼓声再次响起,既是对获胜队伍的祝贺,也是对成绩不太理想的队伍的鼓励。 比赛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说说笑笑,开心极了。 我家乡的端午节有意思吧!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做客。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两篇作文? 生:我很喜欢《武穴酥糖》这篇文章,我觉得它的语言特别优美、流畅,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提升语言的美感。 师:这是每一篇优秀文章都应该达到的标准。这篇文章选取的是哪一种写作视角?适用于上面哪一个评价表呢? 生:这篇文章的形式是“介绍一种风俗”,可以用第一个评价表来评价它。 师:前面三条通用的标准,《武穴酥糖》这篇文章都做到了。再看后面三条具体评价标准,谁来具体评价一下它? 生:它做到了从不同方面来介绍武穴酥糖,小作者从来历、味道以及寄托的情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特产武穴酥糖。 生:小作者抓住重点内容写出了武穴酥糖的特点,酥糖的来历和味道是小作者重点描写的部分,体现了武穴酥糖的历史悠久,十分美味,以及背后蕴含的行孝、感恩的美好寓意。 生:小作者还写出了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在介绍酥糖的味道时,小作者生动回忆了小时候亲戚们互赠酥糖以及小孩子们小心翼翼拆酥糖、尝酥糖的经历,渲染出浓浓的童真童趣和动人的风俗美、人情美。 师:说得真好!第二篇文章选取的是哪一种写作视角?适用于上面哪一个评价表呢? 生:《家乡的端午节》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端午节观看家乡赛龙舟的经历,可以用第二个评价表来评价它。 师:那请你们试着用第二个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这篇文章吧! 生:《家乡的端午节》这篇文章的小作者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赛龙舟的盛况,画面感十足。 生:小作者以“你瞧”“你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领读者将视线从比赛前观赛的人移到比赛开始时龙舟竞发、观众呐喊的盛大场面,并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这一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让人印象深刻。 生:小作者按“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顺序,详细描写了自己观看家乡赛龙舟的经历。 生:小作者在开头简要交代了赛龙舟的来历,倒数第2自然段简单提及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吃粽子,中间则详细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详略得当,非常精彩。 师:是啊,老师也很欣赏这篇文章!文章将赛龙舟现场的热闹写得画面感十足,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师:同学们,好的作文都是学习、修改出来的。下面请大家对照刚才同学给你提出的修改意见,同时结合这两篇习作范文,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好后自己读两遍,同桌交换读两遍,确认再无可修改的地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学生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作文。) 板块三 总结本课收获,汇编民俗作品集 师:同学们,这次作文课马上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呢? 生: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风俗和活动。 生:我丰富了关于民俗文化的知识。 生:我学到了如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写作方法。 生:同学们,“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独具特的风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师: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我们多彩的风俗文化感到自豪,并将这些优秀的风俗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课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组内甚至全班同学的习作收集在一起,合作汇编成一本《家乡民俗作品集》,作品集中可以插入图片或绘画作品,期待看到大家智慧的结晶!(出示课后拓学单) 学生自评、互评习作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但是如何评价、如何判断一篇作文写得好还是不好,却并不容易,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并设计了这次习作的评价表。既有通用于每一篇习作的书写、语言、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更有专用于这次习作的具体评价标准,而且还根据学生写作视角和写作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了两个不同的评价表,真正做到了评价的量化、细化和有针对性,使学生的习作自评和互评变得具体而可操作,从而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了写作文的方法。,在汇编民风民俗作品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风俗传统,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落实单元人文主题。 | 设计意图: 评价同学的作文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但是如何评价,却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评价标准,并根据写作视角和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两个有针对性的作文评价表,使学生有了自评互评的抓手和支架。 设计意图: 好作文是学来的,学生鉴赏同学的优秀习作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好作文也是修改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再三修改并努力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