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送的是哪一支部队
《十送红军》送的是哪一支部队?20090428 09:04解放军报【大 小】 【打印】 已有评论34
长征前夕部分红军将领合影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连脸在笑。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最后一支踏上长征路的主力红军
在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的一条小路上,81岁的村民刘开福拉着我们的手,操着浓重的湘西口音说,19351119日,红二、六军团冲破敌军140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就从这里出发,开始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时,乡亲们倾户而出,含泪10里相送,一同唱起了专为这次红军出征编写的,流传至今的《十送红军》。”老人边说,边唱了起来,字句清晰,语调流畅。
我们随老人一起,来到了青石砌成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碑的正面镌刻着原王震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19个大字。四周护栏上有35个柱子,寓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的时间是1935年。
站在纪念碑前,举目眺望,四周是一片青青的稻田,放学的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追逐。远处的青山绿水间,隐约飘出几缕炊烟。田园牧歌式的风光,很难让人想到70多年前,这里曾经战旗招展,风云激荡,成为中国革命的“风暴眼”之一。
县史志办副主任向佐柏告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桑植县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6月,中央红军成功北上,在四川西北的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更是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中最重要的柱石”,遭到30多万敌人的疯狂围剿。向佐柏说:“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贺龙同志仍然坚定地告诉大家,‘我们这里打得越狠,就能吸引越多敌人,中央红军的压力就能越小些’。正因如此,红二、六军团也成为四支长征的主力红军中,最后一个踏上长征路的。”
走在纪念碑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中,静静地看着展墙上的图片与文字,
那段曾经的血与火、剑与犁,从历史深处缓缓向我们走来。“桑植的历史,可以用‘悲壮’二字形容。1927年,贺龙同志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8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1935年,红二、六军团的17千人从桑植出发,其中有7000名桑植人,解放后回来的不到20个人。”桑植县宣传部副部长余晓华声音凝重地介绍。
我们的脚步格外沉重,眼前浮现出桑植儿女踊跃参军、浴血奋战的情景,耳边响起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桑植民谣:“媳妇你坐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马桑树儿搭灯台,郎当红军早回来……”
红的种子红的情
距桑植县城以北12公里的洪家关,是贺龙元帅故居所在地。这是一幢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门首红底金字匾额上的“贺龙故居”四个字,是同志于1986711日亲笔题写的。尽管不是周末,依然有许多游人在故居内参观。讲解员张健自豪地说:“桑植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被列入全国100个红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其中贺龙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贺龙故居旁边,是去年327日刚刚落成的“贺龙纪念馆”新馆,馆名由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三面环水,玉泉河、天在溪、鱼鳞溪绕馆轻轻而过。
走进纪念馆序厅,大厅正前方是一座贺龙元帅的雕像,下方整齐摆放着各界敬献的花篮。左右两边白墙面上,镶嵌着“万里春风亿万人怀念追思有口皆碑,一腔热血数十载丰功伟绩名垂青史”30个大字,雕像右侧刻着入党誓词。张健介绍说:“贺龙同志是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的最危急时刻入党的。”
贺龙的女儿,被誉为“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的贺捷生将军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从懂事起就知道,我的命运与军旗紧紧相连。我父亲的七个兄弟妹全部为军旗而牺牲,我的小姑姑被敌人拉上街头凌迟处死后又斩首示众中国开国十大元帅10天……为了这面军旗呵,我们贺氏家人在战争年代被反动派杀害的仅登记在册的就有数百人,敌人无数次‘扫荡’我父亲出生的洪家关,姓贺的妇孺老幼几乎被斩尽杀绝。”
194910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典礼。桑植县一位叫刘彩姑的烈士家属登上了天安门,受到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当时,满含热泪的刘彩姑,只说了一句话,“天亮了,亲人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是啊,桑植,这是怎样的一片热土。它不仅浸透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也饱含着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那份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桑植县民政局副局长张明月告诉我们:“这么多年了,拥军热、当兵热、军校热在桑植一直持续升温。虽然桑植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对于支援支持国防建设,搞好拥军优属工作一直舍得投入。去年,在财政支出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县里还是拿出1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所条件一流的光荣院。大年三十,代理县委书记邹宇明也是在光荣院陪军烈属们过的年。”
这是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去年97日,董必武、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19名后代,来参观贺龙纪念馆,3000多名乡亲闻讯后,扶老携幼纷纷赶来。他们有的挎着装满了糯米粑粑、蒿子粑粑的竹篮,有的拎着葫芦装的包谷烧,一同唱起了《十送红军》。洪家关白族乡乡长钟庆动情地说:“当时,乡亲们和这些革命后代相拥而泣,74年前红军出征的那场景就像又回来了。这是桑植人民的真情流露啊。”
扶贫攻坚,一场新的长征
彼此交流传递的,除了绵长的感情,还有对今日的思考。在桑植走访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坦言:作为革命老区,桑植虽然经济和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但基础条件仍然薄弱,贫困人
口还占有一定比例,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和支持,不断加大帮扶力度,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桑植县委副书记黄卫红介绍说:“扶贫攻坚,是桑植面临的一场新的长征。改革开放以来,桑植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79亿元,是1985年的17倍。”但是谈及面对的挑战,黄卫红亦坦言:“桑植地处武陵山脉北麓,地形复杂,气候特殊,导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灾害性天气频发。目前桑植是湖南省122个区县中唯一无铁路、无国道、无高速的县,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面对“扶贫攻坚”这场必须取胜的战斗,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物资,帮助桑植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在桑植扶贫队伍中,湖南省军区是一支广受桑植人民好评的队伍。”黄卫红说:“对于桑植扶贫,省军区立下了‘桑植不脱贫,省军区就决不撤兵’的铮铮誓言。1993年,张家界军分区刚刚成立时,就在桑植设立了扶贫点。”
湖南省军区政委杨忠民告诉我们,老区的贫穷牵动着军人的心。1988年,湖南省军区党委决定,每年抽调一名机关干部,经过组织程序挂职该县副县长,在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全县
扶贫工作的同时,重点帮助一个乡镇或村脱贫致富。杨忠民政委动情地说:20年来,官兵们一直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扶贫点建设成为湘鄂边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桑植县史志办的同志感慨地说:“省军区以及张家界军分区的努力,极大地改善了桑植扶贫联系点的落后面貌,为桑植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除现任扶贫副县长外,湖南省军区已卸任的十九任扶贫副县长人人载入桑植县志,个个被地方党委政府记功嘉奖。桑植众把军人扶贫副县长的事迹编成民歌,刻上石碑,要代代相传。另外,由部队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也是刘家坪‘最牛’建筑之一。”
谈起桑植的发展,代理县委书记邹宇明也有他的一番心得。这位从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位置上“空降”而来的代理书记,任期三年。一些桑植本地干部承认,这个精干的宁波人确实给桑植带来了许多建设新理念,比如扩大县城规模,提质扩容,打造15分钟经济圈云云。邹宇明向我们坦承,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招商引资难度非常大。
“困难多,不等于不要发展”,邹宇明话锋一转:“桑植要脱贫,必须打破‘地理上那么闭塞,自然环境那么差,基础设施那么薄弱,发展必须要国家扶持’的旧观念。”邹宇明说:“当年的革命
先辈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也打出了一片天地,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坐在家里怨天尤人,长嘘短叹。”
邹宇明向我们介绍,桑植草场、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500多个资源富县之一,而且离张家界只有1小时车程,堪称“张家界的后花园”,极具发展潜力。“希望在山,关键在路。”邹宇明说:“目前我们正在争取黔张铁路从桑植过境,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在离开桑植前,我们还特意去看望了两位桑植籍老红军。96岁的老红军肖瑞林,被誉为“桑植一宝”,近年来,他已在当地累计做过上千场革命传统报告。老人看见身着军装的我们,显得特别激动。谈起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谦虚地说:“我是穷苦人家出身,刚开始不懂太多革命道理,就是跟着、贺老总走一下子,边走边学。”为了跟上老爷子的思路,他的小女婿彭发文说,现在全家人都在看《杆子1949》、《长征》等书。
88岁的老红军彭俊明,当年跟着父亲彭南桥一起走上长征路,成为共同走完长征的不多的父子兵之一。到彭老家中时,老人正端坐在电视前,认真收看中央4台《中国新闻》栏目播出的“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抵达亚丁湾海域”的新闻,家中的墙上,还挂着以及十大元帅的画像。老人握着我们的手说,看到人民军队能有这么快的发展,他觉得特别振奋、特
别欣慰。(解放军报记者 孙继炼 宋歆 特约记者 赵伍芳 通讯员 张国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