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曹曦东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作者:曹曦东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摘 要:景德镇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通过对其民俗体育的调查,查它在目前的传承中遇到了困境,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景德镇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德镇;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对策
1.景德镇民俗体育存在的沃土
景德镇自古是以农耕为主,种田种地经营山林,后来逐渐形成“摘叶为茗,伐褚为纸,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茶瓷互利,农工商并举的独特经济格局,生产形式也从单农耕逐步转向半农耕、务工和经商,而且由于茶瓷生产的发展和经营贸易的扩大,从事陶业手工业、运输业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从事陶业的人员主要集中于景德镇东河流域和南河沿岸。从事运输的人员则是昌江、东河、北河、南河、西河沿岸的业船者和古驿道、浙徽赣大道、徽饶
古道的陆路运输者,他们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周而复始地承担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瓷、茶产品运输的进进出出,构成一幅“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繁华画图,记录着“车轮吱吱车夫泪,霜随烈日形神枯”的不尽辛酸。
2.景德镇民俗体育的分类及形式
2.1节庆类
2.1.1舞龙
景德镇市浮梁县的龙灯制做比较讲究,常见的有纸龙、绸龙和草龙。西乡三龙一带主要扎草龙,一般用一节或多节连接而成,上扬香火,乡土气息特浓。而浮北、浮东一带,古代主要扎纸龙,龙头以竹留扎成骨架.再棚上彩纸,装扮成马脸、鹿角,两须宛如飘带。龙身由许多节竹篓组成.一般年份为十二节.闰年则为十三节,最后面用放扎成一条龙尾巴,外敷白纸,龙鳞有用金箔或银箔剪贴,也有用彩笔绘制的。身内有灯座,插蜡烛.下有柄,人持柄而舞。如今也有的在龙身上敷盖红、黄金丝绒,更显出豪华气派。舞龙时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龙尾,还有一人持彩球引龙,称为“龙戏珠”。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蜿蜒腾挪,
忽而腾空,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破浪人海.再加上旁观者的喝彩声.锣鼓声、鞭炮声、舞龙人的吆喝声,热烈奔故,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磅气势。北乡桃墅、港口、勒功、江村、兴田、城门—带舞龙闹元宵,在村中穿街走巷,龙灯到了谁家门口,谁家就会放鞭炮迎接,小孩子则跟在舞龙队伍后面奔跑.其热闹程度,绝不逊于除夕之夜。
2.1.2青狮白象灯
青狮白象灯是一组民间灯彩,它把狮球灯、大狮灯、白象灯、马灯、门牌灯、花瓶灯等多种灯彩汇拢在一起表演。这种灯彩起源于瑶里乡长明村的谢家园,最初仅为瑶里、金竹山等地,也是以蔑为架外敷彩纸,内装灯架,下安持柄。该灯狮象配音麦演,另有马灯、门牌灯、花钵灯等参与组合。每年初一出灯,正月十开收灯焚化。表演时,狮子张弛间隔、起伏分明;大象则以高大身躯和各种昂头、甩鼻、晃鼻等动作表现出对大狮、小狮的爱护亲昵,体现了其灯发祥地瑶里长明村谢家园“景德镇四大名瓷大象护狮”山形水势的风水原意。
2.1.3珍珠灯板凳灯
“珍珠板凳灯”是兴田乡潭口村祭祀天地及祖先的灯彩。有着整套严肃、庄重的活动仪式。
珍珠竹由整棵毛竹做成,竹丫上吊满香火,顶端安挂写着“五谷丰登”四个字的长方形灯笼,舞动起来,如同颗颗珍珠在夜空中闪烁.故名 “板凳灯”(又名朝天凳),由三十六张扳登七十二盏灯组成,表演时,板凳灯围绕“珍珠灯”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别具特。“珍珠板凳灯”只准在本村表演,不准出村表演.而且每年只准表演三个晚上,始于正月十三,止于正月十五,无论从表演形式或表演内容都形成了自已特有的风格特点。现如今浮梁珍珠灯、浮梁青狮白象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2.1.4舞狮
浮梁舞狮,大都从正月初一开始。舞狮者天亮前就要到村外等侯。吃过早饭,即身背豪陶菩萨,挑着狮子锣鼓等一应道具,到村中祠堂内下马,首先将豪陶菩萨供奉起来,再做好各种舞狮准备。村内男丁在早饭前到祠堂门前接族老拜年.早饭后又接地地母娘娘、弥陀菩萨和祖宗拜年,接着又接豪陶菩萨拜年。然后在宗堂内看跳“起马狮”表演。
2.2景德镇瓷业类
2.2.1景德镇瓷业习俗大致和各地的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道
教称作上元节,是上元天官降凡赐福之日。景德镇元宵花灯节庆活动的特是各帮各业赛富赛美,各自瓷业组织龙灯队,游街欢庆。龙灯也各有特点,如苏湖会馆的“绣龙”,南昌会馆的“板凳龙”,英草(包装)业的“草龙”等,还有用瓷器扎成的“瓷凤凰”、“瓷鹤”等。节庆活动既显示了行帮行会的团结,又营造了全城的欢乐气氛。
2.2.2 在端午节期间,瓷业工人有端午节的“福利”,每逢端午节休息三天,端午节这天窑户老板有“雄黄酒”供应,所谓“雄黄酒”即一桌品类相对稳定的酒席。同时在昌江河上的赛龙舟,昌江本来就是景德镇瓷业生产商贸的运输动脉,平时就船只众多,非常热闹,到端午赛龙舟,其欢乐咱闹的场景可以想见。
2.2.3中秋节夜晚,明月当空,昌江河畔,行行巨烛,照得天地、水边一片通红,这就是镇上的传统风俗烧“太平窑”。“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窑高介于一丈多和三尺之间。相传是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解救水深火热的景德镇人民,并一起欢庆中秋佳节而得来的。此后为纪念这一盛况,并寄托美好的向往,就一语双关地把它称为“太平窑”。烧太平窑,取材方便,渣饼遍地皆是,河边更多。烧太平窑庆节,形式新颖别致、规模富于气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和技术特点,是瓷工们节日欢庆形式的创举,体现出景德镇民俗体育的地域特。
2.2.4清督陶官唐英的《陶冶图编次》一书,其中就有一幅关于感恩风火仙师的图文“祀神酬愿”,“风火仙师,迄今屡著灵异,窑民奉祀维谨酬献无虚日”。因此与风火仙师相关的景德镇民俗体育活动有三个:瓷业生产初的“暖窑神”、生产完成后的“祀神酬愿”和20年一次的“开禁迎神”。
2.3宗教类
从明末开始,至清末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会馆”组织和以行业为划分的“窑社”组织,这两种帮派的形式相互融合,演变成了景德镇社会上的三大行派(都帮、徽帮和杂帮)。各帮有各自的会馆,并且每个会馆都奉有不同的神灵,例如,福建会馆奉有天后娘娘,抚州会馆奉有关帝,湖北会馆奉有真武大帝,但是在解放后,因为有封建迷信彩,宗教类民俗体育活动划入“破四旧”额范畴,逐步消失众的视野。
2.3.1“做会”是各会馆的瓷俗宗教节日,也是祀神日。“做会”是这个行帮的重要宗教活动。在景德镇的三大行帮依据从业特点、帮内人员数量在自己的会馆或者借别的会馆,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仪式拜祭神灵,然后摆酒设宴,请戏班演戏酬神。此类瓷业宗教活动,不仅是酬神、祀神,借做会名义号召本帮会员,联络感情,重要的是向社会彰显本帮势力,向社会
扩大影响,制造声势等多种意图。
2.3.2“开光出巡”据记载,“1946年旧历五月十三日,游街的、看热闹的挤得水泄不通,游行队伍,先头队伍约二里多长已经到陈家街,后面还在杉树巷没有动身,巡游开路的是16名铳手,沿路放着,铳声震天,紧接着各种彩旗招展,鼓乐喧天,抬阁、高跷、杂耍相互交杂,洪掌魁舞的乌狮子,挤眉弄眼,摇头摆尾,时而搔痒,时而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更是精彩,很多观众被吸引着随伍前行,关帝神像由16人抬着走在队伍中列,随后又是一抬阁、彩龙和鼓乐……。
3.景德镇体育民俗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景德镇的民俗文化的政策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五四时期把传统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阻碍和对立面,认为全要予以破除”,其次在“时期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立四新”,最后到“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控制逐渐趋于缓和”的演化路径。
3.1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景德镇宗教民俗体育项目逐步消失。景德镇的瓷业解放前
是按照帮会划分的,分别供奉各种庙宇曾有43座,其中有龙王庙、那吒庙、泗王庙、汪王庙、天后宫、华光神、许真君等,以庙宇围绕的宗教民俗体育活动众多。解放后将所有瓷业整合成为十大国有瓷厂,旧的风俗、习惯、文化全部破除,并且随着工业现代化的逐步提升,瓷业生产烧制不需要神灵的庇护,一些民俗体育项目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现代瓷业人员都不知道“祀神酬愿”、“开光出巡”。建国以后,景德镇瓷业神祭祀活动因其封建落后性而自然中断。直至 2004 年,时值景德镇置镇千年之大庆之际,“瓷业三圣”祭祀活动被作为景德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到恢复,并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向公众隆重推出。
3.2现代化交通运输形式的改变,促使水路船帮和神灵崇拜活动的消亡。旧时瓷器的原料、材料和成品运输是依赖水路输送,民国时期,景德镇船帮的数量甚至达到了十多个,包括都昌、鄱阳、乐平、余干、南昌、广昌、浮梁、祁门、抚州等地船帮,船只数量也达 3000 多个,还在景德镇麻石弄成立了船帮客商联合会,协调处理各方的利益。景德镇运输行帮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是瓷器贸易的商帮,据《中国经济年鉴》记录:民国二十五年前,景德镇的瓷商有天津帮、福建帮、湖北帮等 26 个瓷帮,瓷庄 26家。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昌江水运的优势被公路、铁路和空运所取代。对于景德镇瓷业和城市发展而言,昌江复归于一种地理景观,而不再具有特殊的瓷业运输功能。水运的衰落意味着承载信仰主体
的船帮也退出了历史的视野,主体的消失决定了人们对神灵信仰的淡漠乃至消亡。
3.3随着新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发生了改变。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模式是长者对新人的言传身教,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的劳动力流入城市,并且上世纪末至今是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有些地方撤乡并镇,景德镇的民俗体育活动出现了断层和断节,能够进行民俗表演的都是年纪不小的人员,现如今仅存浮梁珍珠灯、浮梁青狮白象、乐平的板凳灯,并且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保护名单。
4.景德镇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4.1政府对民俗体育文化要加以重视
政府的重视是对景德镇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景德镇是千年手工业城市,如今政府打造旅游都市,对城市加以改造修复,给世人提供古瓷矿遗址、古窑址、古窑、古作坊、古街道、古民居、古县衙等蕴含丰富陶瓷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但是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与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底蕴不相符。民俗体育同其他民俗文化一样,都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它是当地世代民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体现之一。
4.2探索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学校是体育传播与发展的最好途径,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景德镇民俗体育认识有偏差、不太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当初他们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这方面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本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像北欧,要求15岁以前的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本国非物质传统文化,这样的话一生都会了解和掌握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加大民俗体育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将景德镇优秀民俗文化内容放进课堂,教授学生,既是对景德镇优秀民俗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3对景德镇民俗体育进行数字化保护
景德镇民俗体育逐步在消亡,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是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摄影资料和文字描述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人文背景、活动形式、文化内涵进行数字化处理,把现存的民俗体育进行3D技术或VR技术的保存在数字化图书馆和陶瓷博物馆中,另外建立专门的网站、民间艺人博客、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等便于众参观学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