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题集
散文题集
《记忆里的光》(教师用书:137学生用书:75)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2.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窗子以外》(教师用书:141学生用书:79)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教师用书:144学生用书:81)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3.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童年随之而去》(教师用书:145学生用书:82)
1.请紧扣“醒”一词,赏析第(28)段画线句。(3分)
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盌为叙事线索,意在表现我对盌的珍爱和失去后的伤感。
B.第(18)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对我的不满。
C.文章两次使用补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我的淘气与不懂事。
D.第(21)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
3.赏析文中第(24)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4.“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
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5分)
5.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5分)
《比邻而居》(教师用书:147学生用书:84)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 分) )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6分)
《在母语的屋檐下》(教师用书:149学生用书:86)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挺拔之姿》(教师用书:150学生用书:87)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4.(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我们的裁缝铺》(教师用书:160学生用书:96)
1.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4分)
2.结合文意,推断店内养金鱼的原因。(3分)
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开篇再三强调店内"暖和"的丰富内涵(4分)
4..结合结尾段,探究"我"想通了哪些事情?(4分)
《线条之美》(教师用书:162学生用书:97)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4.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丰富多腔是什么意思
5.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粮食》(教师用书:168学生用书:103)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2.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