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
金融学主要学什么答:(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
②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
③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④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
⑤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
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大为扩展.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随之
而来的,也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同样需要重视的是,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①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
②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③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④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货币形式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货币形式会如何变化?
答:(1)近代的货币制度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开始,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的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如此不断演变的原因如下:①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行本位”货币制度,当金银铸币各按其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并行流通时,市场上的商品就出现了金价银价两种价格,容易引起价格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许多困难。而用法律规定金和银的比价,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②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加剧所导致的战争,使金币流通的基础不断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难以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
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未来将是以“电子货币”来交易。电子货币—这种新型的货币形式,将几千年来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货币,转变为以电子形式表现的虚拟货币,这是货币史上一次有深远意义的变革。电子货币的发行和广泛流通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将远远超出货币本身。电子货币给人们的日常金融活动带来了便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3.在我国的货币层次中,哪个层次货币的流动性最大,哪个层次的计量口径最大?
答:(1)流动性最大:M0=流通中的现金,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由于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流动性最强。
(2)计量口径最大: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4.你认为我国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应该列入M1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应该列入M1。准货币M1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准货币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大部分国家将这一层次的货币划入广义货币中,一般将准货币简写成QM。
5.你能否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现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
答:略。
6.你认为货币在什么条件下是一种较好的价值储藏工具?
答: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只有当货币币值保持稳定,货币才能正常发挥计价标准的职能,才能稳定地充当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如果货币币值剧烈变动,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会影响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货币币值的状况对货币发挥资产职能也有重要影响,如果币值不稳,人们就难以选择货币作为财富价值的贮藏手段,也难以利用货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7.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货币制度是针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国际协议形式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其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金属货币产生的。16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国家为主体的货币制度日益明确和健全,各国货币制度的构成也基本上趋于一致。随着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也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种体现,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从总体上看,两类货币制度的内容与构成大同小异,大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规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⑤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8.国家货币制度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答:近代的货币制度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开始,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的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就采用过银本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银本位制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至19世纪末期被大部分国家放弃。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流行于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欧各国。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大额批发交易用黄金,小额零星交易用白银。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典型是金币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各国货币与黄金既无直接联系,亦无间接挂钩关系,意味着金属货币制度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制度。
9.试描述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的状况。
答:(1)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较为特殊。由于我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继续维持原有的货币金融体制,从而形成了“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目前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是大陆地区的法定货币,港元是香港地区的法定货币,澳门元是澳门地区的法定货币,新台币是台湾地区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
(2)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人民币主币的“元”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目前流通中的人民币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
、50元、100元7种券别;辅币的货币单位有“角”和“分”两种,有1、2、5分和1、2、5角6种券别。分、角、元均为10进制。人民币的符号为“¥”,取人民币单位“元”字的汉语拼音“Yuan”的第一字母Y加两横,读音同“元”。
(3)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
10.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