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取名特点论文
姓名是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对姓名的尊重,说到底是对文化的尊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取名虽然说不上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但每一个名字的诞生,都有一个搜肠刮肚的过程。民间也有狗娃、铁蛋这类充满谐趣的名字,但它们并不是玩笑的产物,恰恰相反,取名者想通过这些贱名保佑生命,祈祷平安,其中有着虔诚而严肃的文化思考。
现代人的心目中,名字也许更强调个性,但是至少也应该重视它的神圣性,让名字在生活中取悦自己也方便他人。一个名字很可能伴随人的一生,不该视若儿戏。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是人们崇尚的美德,因此人们名字中诸如“孝先”、“秉义”、“守仁”这一类名字是常见的。在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对名字的影响也是很大 。一些大的家族,为显示家族的整体性,早在十几代前就为后代规定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按照辈分,以此类推固定用一个字。
《诗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等不仅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且摘取其中文字起名的也大有人在,年代初特别是在文化阶层,以此起名成了有史以来的一种风气。
陶铸,名出《庄子逍遥游》“是其法后批糠,将犹陶铸尧舜也。”
雨巷诗人戴望舒,取自楚国诗人屈原名作《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解放以前,人们把富责作为生活的最高标准,所以很多人给孩子起名都带有富、福、贵、财、祥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很多人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拴住”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成为了活命的寄托。
新中国成立时,长期受压追的中国人欢欣鼓舞,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共和国的诞生。建国后最初几年里出生的孩子,被长辈们冠以各种欢庆的名字。国庆、庆国、庆华、永庆、建国等名字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
抗美援朝时期,援朝、卫国、卫东、爱国、和平等名字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烽火硝烟。陈家三弟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卫民、老三叫立功,颇有政治意义的名字,表达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五十年代中期正值共和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因
而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屡见不鲜,如高建设、李互助、张建强等。
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抗洪、图强等名字,表现了那个年代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期间,以某种特定的字取名的数不胜数特别是“红”字使用频率更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取名用“红”字的,建国很少,到“”期间猛增。有些人禁不住“红”字的诱惑,也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带“红”字的名字,一时张红、李红、王红遍天下。有一个人本来叫白白,开始后就把名字改成了永红,由白变了红。“”期间,体现时代特的名字还有要武、红卫、立新、卫东、革命等,举不胜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脱掉所背负的“沉重”外衣,名字开始更多地倾注于个人的感情和关怀。家长们开始寻更动听、更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形式,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
>家族名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