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例
摘要:
本文回溯了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以儒家思想作为例证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人生,儒学,现实意义。
一、古代哲学简述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一门科学。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
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也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古代的人生哲学。
古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极广泛的方面。其中有关于人和人性、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的系统的理论; 有对于人们交往和言行的完备的规范体系; 也有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经验。其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样, 各派学说异彩纷呈; 从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 至宋代理学形成, 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补的格局。其间众多先贤写下了浩瀚的著作,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儒、释、道三家, 思想各有所异, 又有所同。简言之, 儒家积极, 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 道家贵柔, 主张清静无为, 返璞归真, 全身保命; 佛教虚空, 消极出世。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归, 重视人格修养。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作用虽各有不同,却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其所异表现了各家的特点; 所同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 三家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中发展, 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由此绘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 熔铸
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儒家思想浅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为探索儒学的人生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人禽之别——古代人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的回答,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认为人禽之别在有义。孟子说:“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2德刑之争——对道德功能和特点的认识。孔子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即用道德教化来引导大家, 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3义利公私之辨——对己关系的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 是义以为上, 以义制利。孔子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他肯定人们追求富贵的欲望, 但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受道义的节制。
人生哲学4推己及人严己宽人——处理人我关系的原则。《大学》说:“所恶于上, 勿以使下; 所恶于下, 勿以事上; 所恶于前, 勿以先后; 所恶于后, 勿以从前; 所恶于右, 勿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 勿以交于右”,孔子说:“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强调有道德的人总是首先要求自己。
5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孔子一生, 为匡救时弊, 周游列国,奔走呼号, 但终不为当权者所用, 还屡遭困厄, 他意识到他的道已经无法推行于世, 说:“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天与人不再像在孔子那里那样分为两端, 而是统一起来,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中庸》中有更简洁明白的表述:“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6致中和——人道的根本目标和原则。《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以天地各归其位为到达中和的标志, 都是突出了位的重要。
7修身为本——对道德自觉精神的提倡。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说“圣人与我同类者”。荀子, 虽反对性善论, 却也肯定“涂之人可以为禹”, 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孟子完全一致。可见这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8人性论——对成善之路的探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孟子在与告子辩论中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荀子反对性善论。他提出首先要区分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人为, 即所谓“性伪之分”。他说:“性者, 天之就也。”
这样,就分了八个方面重新审读儒学,尤其以先秦的思想家为例,从中可以管窥儒学的人生意义所在。
三、现实意义探讨
第一,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无法忍受单一的颜、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有了寻求意义的人生,才能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哲学。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所以人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变为现实的活动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人的人化,人使自己成为人。人是一个人化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结果,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例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遗传的机制,它以自身为中介而实现双向的认同:一方面,是个体向历史社会文化的一种认同;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历史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认可。教育就是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或者说,哲学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人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它要求学习哲学的人永葆理想性的追求。
第二,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深刻的启迪。《论语》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通过其内
涵的归纳与分析,探讨哲学影响的社会性。孝敬之道是论语朴素的起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智慧之道洋溢在字里行间。问知,子曰“知人”。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在心里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之道阐明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学习怎样才能和生命结合起来的问题。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诚信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每个人内心的真诚出发,守住信誉,就一定能建立起一个诚信的社会。后世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包含了深邃的治世思想。孔子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当文明走过两千年,在如今有了法制保障的社会,道德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更能发挥作用。而忠恕之道孔子一以贯之地实行过。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最后,仁爱是儒家思想里的最核心部分。仁者爱人,仁爱将改变人生命的状态,并在自我与世界之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第三,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交融与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并持续产生影响。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重大变迁。几次被打倒之后的兴起证实了儒学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仍然存在的现实意义。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还曾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新儒学的兴起有其内在逻辑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以包容、扬弃的态度对待新儒学的兴起是必需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
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摒弃。
结语: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学术竞鸣,思辨迭出。儒学作为其中耀眼的一支,于人、于社会、与时代发展,都有着毋庸置疑的深刻价值。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与时代密切关联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科出版社.2005年.
[2]于丹.论语感悟.中华书局.2008年.
[3]钱逊.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孙正聿.哲学与人生演讲.吉林大学.2009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