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论成功的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论成功的因素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生的最终目标就是成功与幸福,无论他的理想是政治家还是亿万富翁。虽然成就感是人人都有、人人都喜欢的情感体验,比如成就欲望不强的人自己琢磨着支起个蚊帐也能体验到成就感;但成功欲望的强弱人与人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好多善良、平凡的人几乎没什么成功欲望,他们自然而然地抱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怀。
人的一生是一个上进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成功(抛开幸福不论)的过程。“上进”让人感觉是虚伪的诱导,“追求成功”让人感觉无从把握。“时势造英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性格决定命运”,时代的潮流、机会或机遇、性格与能力,到底什么是促成成功最重要的呢?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热情、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制力、领导才能…,如果这样追寻下去,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让人茫然,让人迷惑;只有运用形式逻辑的“划分”方法,使用一定的标准,将促成成功的因素划分为或矛盾或对立的概念,才是合乎科学的方法。
首先应当搞明白成功的标准。成功肯定是要有相当高的功绩,多高?高到在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之中是数一数二的。现实中的成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成功,实质是合乎道德的成功;另一种是世俗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能降低功绩的判断标准,可能只讲功绩或能力,可能不顾道德影响,可能只讲居于某种高职位。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无非是其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力与性格是内部因素,潮流、机遇
是外部因素。所以“性格决定命运”之类的话是不全面的。
我们生来就要处于一定的社会时代之中。我们生来就要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代是纵向的历史传承,环境是横向的人际关系。社会时代与环境有大小的区别,如一个国家与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的区别。任何社会时代与环境都有弊病,无论多么先进,还是多么落后。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停地指责社会时代与环境的弊病,而是适应社会时代与环境的现实的潮流。适应也并不一定就是顺应,社会上也有“弄潮儿”。这个潮流,指的是个人奋斗在社会方面的主要特征,如何“上进”,如何成功。
特定的时代与环境只允许特定的人成功,这个“特定的”特征就是潮流。“李广难封”,历史上有多少人对此唏嘘不已。为什么“难封”,因为没有遇上“高皇帝”的时代——“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高皇帝”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中原内战的时代,李广的军事才能适合于兹;李广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文、景时期汉朝与匈奴没有什么大规模战争,而武帝时期他屡次从征匈奴却无功可封,因为这时候需要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军事才能”,而李广的军事才能与此不合,所以才“难封”。
社会环境还有治世、乱世的区别,因而潮流也有相应的区别。乱世的道德与法律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对人的约束作用就很小了。所谓“时势造英雄”,曹操正因为是在乱世,才成了奸雄;如果他在“治
世”,他将是“能臣”而非“奸臣”。“能”也“奸”的区别就是“治世”与“乱世”潮流的区别。
治世的潮流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与非主流都有正邪之分。如封建时代的“科举正途”,现在的文凭,这都是个人奋斗的主流特征。象比尔〃盖茨放弃大学不读而成功就是“非主流”。“正”自然是指靠能力、品德、业绩等升迁;“邪”自然是指靠逢迎、贿赂等升迁,但会协调人际关系的与此有本质的区别。主流与非主流的正邪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和绅当政时自然是贿赂风行,这是“邪”为主流;魏徵在唐太宗时代青史留名,这是“正”为主流。
潮流有时代潮流、历史潮流之别,这主要是从时间长短上划分的,短者为时代潮流,长者为历史潮流。岳飞当世死于非命,后世却留芳千古,几人能忍受这样的冤屈!可见,时代潮流有可能是邪恶的,历史潮流却是公正的。
认识这个潮流,并进而理解这个潮流。你是选择主流还是非主流?你是选择正还是邪?是注重时代潮流还是历史潮流?由君抉择。如果想进一步利用这个潮流,就需要根据这个潮流以及自己已有的性格在“往上爬”方面的优缺点,改变“自我意识”,然后制定“习惯系统”,并执行“行动公式”,这样你才能真正达到你的目的。
机会是外部时代或环境赋予个人的某种职位、权力或条件。
人生哲学客观地讲,汉武帝并不是没有给李广立功的机会;而韩信如果不是刘邦给他机会,他是不会有后来的成功(注意这是“世俗的成功”)的。
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而能力,则是成功所必备,它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成功的能力,时代或环境赋予了机会,也不会成功。俗语所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指某一职位)让谁干谁干不了呢?只不过不让你干罢了!——这样的机会,这样的职位,导致的结果,即使不是失败,也绝对称不上成功。担任某一职位、获得某种身份、掌握某种权力或资源、从事某种职业——这些都不能算是成功,只有在相当高的职业、身份、职位上取得相当的成绩才能算是成功。比如美国总统,当上总统并不能算是成功,在总统职位上有所建树才是成功。
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能力是个基础,不可或缺。能力是个很能迷惑人的东西,无论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贻害无穷的暂时性的成功(也即“世俗的成功”,如希特勒),从中都可能看到不能抹煞的个人能力。但如果不注重性格的作用而仅仅强调能力,则会将贻害无穷的暂时性的成功与真正的成功混同起来,所以性格决定成功的方向的正确性(如“男怕入错行”)、道德性、法律性(如不择手段聚敛巨额财富的成功)。
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能力特别是指在智慧方面,但一般人不能与天才比,就象不能与比一样,而是要与大多数人比;这样,除了天才,一般人具有适当的性格,也能成功。比如刘邦与项羽相比,其军事才能远远不及;但项羽的性格有在政治斗争中悲剧性的一面,而刘邦恰恰相反,所以刘邦成功而项羽失败。至于说刘邦的“领导能力”比项羽强,这是把性格中体现在政治斗争的方面等同于能力——
所谓能导致成功的“能力”是指受过培训的专业方面的才能,比如项羽的“万人敌”,而刘邦并没有受过“领导能力”方面的培训,倒是张良学过能“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如果随随便便把能力与性格混同起来,则于分析无益而有害。
机会与能力的关系的性质,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机会的作用是有限的。强调机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心目中贬低成功人物,可以获得心理平衡;强调机会的坏处是:我们会丧失精神动力,会缺乏自励。
人生哲学意义上的性格,包括心理学上的气质与性格,包括习惯、品德与对待欲望的态度,甚至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表现与思想观点;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除了了能力,都可以概括为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意思无疑是说性格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是说性格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具体地说,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到个人成功与否,从而影响个人的命运。
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职业、岗位。“四十不惑”,不可能是对什么都不惑,而是对人生价值的不惑,是对人生目标的不惑,是对获取人生目标的手段的不惑,特别是对自己的性格适合于何种目标、何种手段的不惑。“男怕入错行”,正说明了这一点。但青年人的人生经验少,难免会“入错行”,所以社会应当为青年人转行创造便利条件。具体地说,性格决定了你与上下左右等人际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甚至有人说“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当然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此的现实要求会不尽相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