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加速度》参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课时:共1课时
3.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5章曲线运动的第5节。是在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后,进一步从运动的角度深入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特征。是力和运动知识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是为解决圆周运动实例分析问题所学的准备知识,也是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知识基础。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4.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动画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3)学生已学习过矢量知识,但将其应用到物理中来,理解上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注重讲解思想方法,对定量计算不应做具体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存在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其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通过百度及其它网络搜索相关图片、视频、课件等,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资源库(专题文件夹)等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本节导学案,初步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存在向心加速度
(2)百度输入关键词“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等进行搜索,浏览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
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对导学案进行预习,并且通过百度搜索“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浏览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建立感性认识、并形成本节课的初步概念。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激起探究愿望启发探究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探究结论→实例探究→探究评价。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激起探究愿望——引出向心加速度
【教师搜索视频】卫星绕地球转动
v.youku/v_show/id_XMzMzODUyMzE2.html
观看视频:
1.提醒学生注意卫星轨迹。
2.提示学生卫星的运动可类比于什么运动?
建立模型:轻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
【学生搜索视频】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v.youku/v_show/id_XMjE0ODA4Njg0.html
3.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描述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去说明小球的运动。并考虑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是否变化?
4.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 (引出加速度)
(二)启发探究思考与实践——探究向心加速度
1.怎么研究加速度呢?(提示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2.从力的角度来探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①怎么探究加速度方向?(提示物体加速度方向与受到合外力方向一致)
②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力。卫星受力方向?
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引出向心加速度)
④让学生体验向心加速度。(甩臂子,体会肩部的力)
【学生搜索视频】石担石锁沙袋功
www.tudou/programs/view/iejV5zLn37U/
⑤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认识运动。
小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符号:
    (2)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
①猜想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因素
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活动,讨论实验步骤,列表如下。
控制变量
实验目的
记录的量
r
研究a与v的关系
a、v
v
研究a与r的关系
a、r
③数据分析
线速度不变:
半径/0.1m
1.0
江苏邮编
2.0
3.0
4.0
5.0
6.0
向心加速度/m/s2
10.0
4.9
3.3
2.5
2.0
1.7
半径不变:
速度/  m/s
1.0
2.0
3.0
4.0
5.0
6.0
向心加速度/ m/s2
1.0
4.1
9.0
15.9
25.0
36.1
【学生搜索网页】 如何用图象处理数据
i/resources/article/student/senior/2011/xxff/0213/wl/12.htm
结论不变时,成反比;不变时,成正比,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讨论从公式看,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半径成反比?从公式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结论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三)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深入探究向心加速度
1.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暂时不能,因为上面只研究了有限的实例,还难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然而这样的研究十分有益,因为它强烈地向我们提示了问题的答案,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但是我们具体研究时仍要从加速度的定义来进行。)   
    2.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怎么表达的?
,其中为速度的变化量,由这个表达式可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 的方向相同。由此可见,若要确定加速度我们可以转换为确定速度变化量。)
3.理论探究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教师搜索图片】 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B2%D6%DC%D4%CB%B6%AF%B5%C4%BC%D3%CB%D9%B6%C8%B7%BD%CF%F2&in=30949&cl=2&lm=-1&st=&pn=7&rn=1&di=7707404445&ln=1992&fr=&fm=&fmq=133212019290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1&di7707404445&objURLhttp%3A%2F%2Fyouran%2Fteachermanager%2Fewebeditor%2Fuploadfile%2F20090314070115119.jpg&fromURLhttp%3A%2F%2Fyouran%2Fteachermanager%2Flist_article.asp%3Farticleid%3D147%26title%3D%25D6%25AA%25C7%25E9%25BD%25BB%25C8%25DA%25D3%25EB%25CE%25EF%25C0%25ED%25BD%25CC%25D1%25A7%26target%3D&W262&H158&T11897&S6&TPjpg
设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某时刻位于A点,速度为,经过时间△t 后位于B点,速度为,我们应该按什么样的思路讨论质点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呢?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时,要注意什么?
分别做出质点在A、B两点的速度矢量
由于是匀速圆周运动,的长度是一样的。
   
(2)如何求出速度的变化量?
为便于对做比较,将的起点移到B点,同时保持的长度和方向不变。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
的箭头端为起点、的箭头端为终点做矢量,就是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的速度变化量。
(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是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的平均加速度。由于的方向相同,它代表了加速度的方向。
(5)怎么确定瞬时加速度?(提示学生用极限法)
但当△t很小很小时,A和B两点非常接近,也非常接近。由于的长度相等,它们与组成等腰三角形,当△t很小很小时,也就与或()垂直,即与半径平行,或说指向圆心了。
4.理论探究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的大小为v ,轨迹半径为r。经过时间t,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尝试用v r 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学生推导,教师加以引导,提示利用相似三角形。并把学生推导过程投影出来):
组成的三角形与三角形ABO相似,所以,即,当很小很小时,,有,即
(四)探究结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五)实例探究——感悟向心加速度
【学生搜索数据】洗衣机铭牌
image.baidu/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F%B4%D2%C2%BB%FA%C3%FA%C5%C6&in=17193&cl=2&lm=-1&st=&pn=5&rn=1&di=93313608000&ln=1917&fr=ala0&fm=ala0&fmq=1332120570741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5&-1&di93313608000&objURLhttp%3A%2F%2Fatt.jd-bbs%2Fday_081116%2F20081116_b5812cea8f5ec90f2a35Dsc8tG9xvIPP.jpg&fromURLhttp%3A%2F%2Fwww.jd-bbs%2Fviewthread.php%3Ftid%3D1749909%26page%3D76&W800&H600&T9937&S216&TPjpg
例题:一全自动洗衣机技术参数如下表,试计算脱水桶工作时衣服所具有的向心加速度为多少?是重力加速度的几倍?为什么脱水桶能使衣服脱水?
春兰XPB46801波轮洗衣机主要技术参数:
电源
220V 50Hz
脱水方式
离心式
功率
洗涤:300W
脱水:280W
转速洗涤/脱水
转/分
40800
外形尺寸
500×宽530
x900mm
内桶尺寸
(直径×深度)mm
400× 680
由表可知:=0.2m       T=60s/800=3/40 s
所以:向心加速度 =1402m/s2
思考:衣服所具有的向心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143倍。同学们想到什么?
一个水滴它需要的向心加速度大约是其重力加速度的143倍,这需要多大的力来提供这个加速度,衣服不可能提供给水滴这样大的力,于是水与衣服就分离了,并从棉壁的小孔中飞出去。这个力叫向心力。(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六)探究评价——反思探究过程
    经过探究获得成果后,学生的成就感难于言表,这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谈感想、谈心情、谈收获、谈教训、谈遇到的困难、谈学到的方法,充分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魅力以及产生的美感。
六、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对于向心加速度还是缺乏认识。通过课前预习、互联网的搜索建立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立物理情景、设置物理问题,引导互联网搜索,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树立概念、发现规律的过程,也很好地落实了过程目标和感情目标。探究式与体验式教学,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围绕着学转,处处以学生的学为第一位,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准备好恰当的物理问题,准备好相关实验仪器和相关的互联网搜索的关键词,教师通过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方向、把握探究时间、评价并板书探究结果。通过课堂实践,本人也有以下几点感受:
1.通过网络搜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网络本身对学生就有极大的诱惑力,高一学生有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对网络搜索并不陌生,就是没有经常用于学习方面的搜索,因此,在课前布置网络搜索任务时,学生都很兴奋,热衷于网络搜索,易于学生建立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网络搜索,让学生在做中学,学得有趣,课堂中没有了开小差的学生,课后也没有应差式的“作业”。
2.探究式教学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学设计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物理教学的应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的设置、问题的分析、网络的搜索、教师的引导,学生处于愿学、乐学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式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本课让先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进行预习,获得感性认识,课中再通过问题引领,共同讨论,使认识由感性升华为理性。这样做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现了课堂延申。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对学生养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形成学以致用的责任意识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了布置课前、课后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方式,将课堂延伸到45分钟之外。
5.不足之处:
(1)没有安排学生实验。由于本课时间限制并未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做实验,而是直接给出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论。为弥补不足尝试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此项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课堂教学观察多,思考少。学生网络搜索的内容水平参差不齐,看热闹的多,思考的深度不够,对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理解还不够深刻。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江苏省  学校:江苏省高邮中学    姓名:王永昌 
通讯地址:江苏省高邮中学    邮编:225600  职称: 中学高级
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多次在市级教学创新大赛、优秀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参加多本教辅的编写工作。多次开设公开课和观摩课及教育教学交流发言。辅导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荣获省级获奖50余人次。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数理天地》等杂志发表文章二十多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