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识字6 画 | 部编版 | 一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等10个生字和偏旁走之。会写“水、去”等4个字。 | ||||
学习 重难点 |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偏旁走之。 | ||||
学情分析 | 诗的语言较为浅显,却妙趣横生。《画》这首诗的内容对于大部分上过幼儿园的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当将其以课文的形态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上,应该说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合自信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不可掉以轻心,要以识字、朗诵训练为教学的经纬鉴于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水平,了解诗句的意思和画的关系将是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图文对应,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地生机勃勃地景象,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 | ||||
教学辅助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强,有趣的谜语可以直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启发抓住契机,训练语言表达,顺应学生乐于表达的天性,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创设情境。)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①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②学生动脑筋猜
③(出示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采用逐渐缩小语境的方法达到带领学生学习新词生字的目的,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儿歌切入,落脚在词语的识记上。)
1.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古诗,提示学生听清每个字的发音。
2.学生尝试自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一认,圈画本课要求出会认的字。
3.学生汇报自己圈画的会认字,教师正音。
(1)指名学生拼读本课的会认字,教师正音。去掉拼音齐读。
(2)根据拼音认读生字,区分前后鼻音等。
(3)把生字放到古诗中读一读。遇到对方读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创设情境,玩识字游戏。
争取读出生字,把花朵见到画面里。
(出示课件)点击任意花朵,正确朗读花儿上的字,花朵自动飞到图片中的树上。
5.认识偏旁
学习新偏旁“走之旁”。
由“走”字演变而来,与走路或路有关。
例如:远 近 还
6.学习多音字“还”。
7.交流识字方法:
①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②教师相机指导,补充。
学习任务三
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设计意图: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1.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水”
“水”这个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它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的部分)
那我们把“水”这个字请回“家”吧。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才能在田字格中把这个字写好看呢?(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
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教师边写边说:竖钩写在竖中线,两点对称分两边。生书空。
记住它的笔顺,在书上描红一个,在练习本上仿写一个。
出示图片,师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特殊的反义词是什么注意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一臂)、胸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2)指导书写“去”。
看到你们那么快就学会了“水”这个字,“去”也迫不及待地来了,看看“去”这个字,说说平时在哪儿见过?它有几笔?一起来看看“去”的笔顺。(动画展示“去”的书写笔顺),学生书空。
教师范写,生在书上描红,练写。
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来、不”。
2.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学习任务四
图文对照,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中的见闻和体验,与诗句中对“山、水、花、鸟”的鲜明对比,进而明白描绘的是画中的景象,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又体会了诗句的巧妙之处。)
1.读故事,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山、水、花、鸟
2.根据节奏划分读古诗,注意把生字都读正确哦!
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2)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展示。
(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交替朗读。
3.学习前两句诗。
(1)朗读提示:“远”“有”“近”“无声”要重读哦。
(2)诗意:在远处看高山是有颜的,走近后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3)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的?
学生借助插图,理解现实生活中是“远看山无”,而画中是“远看山有”。(板书:远看山有)
师: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远看山有)
(4)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见到过的水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是“近听水有声”,而画中是“近听水无声”。(板书:近听水无声)请学生到画前听听流水。师: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这是一幅画,不是真的流水。)
(5)结合课本插图再读一读前两句诗吧: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
(6)请学生扮演诗人,看黑板上挂图中的山。
4.学习后两句诗,有感情地朗读: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齐读古诗的后两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首诗说的是一幅画吧!
(2)联系生活想一想:春天走了,花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借助插图,理解现实生活中是“春去花不在”,而画中是“春去花还在”。(板书:春去花还在)
(3)联系生活想一想:画中的小鸟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是“人来鸟会惊”,而画中是“人来鸟不惊”。(板书:人
来鸟不惊)
(4)结合课本插图,男女生对读这首诗。
学习任务五
回顾古诗 尝试背诵
1.熟读成诵,感受画面
(1)合作读,练背谜语诗。
(2)填空背诵。
画
远看(山)有,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根据动作和表情背诵古诗。
(5)教师指名学生背诵,开火车分句背诵,全班齐背诵。
板书:
6 画
远看山有,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