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 ,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时期著名 , 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 、 、 、 。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
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
舜( ) 畎( )亩 胶鬲( ) 曾益( ) 拂士( )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任:
人恒过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
发于声:
而后喻:
(二)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2. 衡于虑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天将降大任于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
3.名作动:
人恒过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
(五)古今异义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 今义: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3.发于声 古义: 今义: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6.征于,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 今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理解默写
1.课文的中心论点: 。
2.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 。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 。
4.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 。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
七、内容理解
1. 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什么?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7.你还知道那些事例可以证明是经过痛苦挫折成才的?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七、文章主旨
孟子认为人才是 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 。本文中心论点是 。
八.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极富感染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