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产值,统计学名词,时期指标(月、季、年),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成果。换句话说,总产值就是劳动成果的价值量表现, 总产值亦称“生产总值”,是生产单位、生产部门、地区或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生产总规模的指标。
2、利润其他流动资产(profit)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以各种方式以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支出: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3、资产总额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即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项。 一般可以认为,某一会计主体的总资产金额等于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金额。与联合国SNA中的核算口径相同,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指经济资产。所谓经济资产,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界定,其
所有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对它们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处置,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资产。
(1)流动资产 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生产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合计。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固定资产 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
(3)无形资产 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
(4) 简单的说:资产净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4、净资产总额就是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