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赏析
【解题】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节。“察今”,即制订法令制度必须考察当今的实际情况,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体现了法家因时变法的先进思想。
【注评】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上:指帝王、国君。胡:疑问代词,何,为什么。法:前一个是动词,取法,仿效;后一个是名词,法令制度。先王:古代的君主,此指古代的所谓圣君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先代的,古代的。○劈头故设一问,领起全文,引人瞩目。)非不贤也,(贤:善,好。)为其不可得而法。(为:因为。○自答上问,指出先王之法不可法,预示理应“察今”。这是从反面立论,立于破中,破得坚决,立得巧妙。先王之法虽“非不贤”,但为何又不足法?下对此加以说明。)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经:经过,经由。乎:助词。)人或益之,(或:有的人,代词。益:增加。)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言先王之法距今年代久远,几经损益,面目全非,此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异说明其
不可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承上退让一步,突出强调即使先王之法毫无变异也不可法。理由何在?种下疑窦,开启下文。)
论述先王之法不可法,从反面证明“察今”之必要。这是引论。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要yāo:切合,适合。○首先指出先王之法是依时而立。下文即围绕“法”与“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凡”字语气十分肯定。)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从先王之法不适用于今时说明其不可法。回应和阐述上段末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的论断。)故释先王之成法,(释:舍弃,抛弃。)而法其所以为法。(意谓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为,制定。所以……:……的根据。○由上归结出对待先王之法的正确态度:成法必须舍弃,只法其立法的根据。“故”字承前收束上文,“而”字一转开启下文。)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再设一问,提起下文,并由此阐发开去。)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意谓是从人出发,为人而设的。)刻舟求剑的寓意而己亦人也。(己:自己,指当前制定法令制度的人。○直答上问,指出先王立法的根据是“人”而不是古之成法。因此,当今之人亦应从自己的当今实际出发,以此作为立法的根据。)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意谓只要明察当今的实际,就可知古代立法的根据。由前面层层论述推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点明“察今”的题意。)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古今一理,人我相同,可见古今立法的精神和根据亦同。补述一笔,对中心论点加以申说,使其论断更显得理由充分有力。有道之士,(谓明白事理的人。)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对“察今”进行推论,指出立法者贵在懂得这个道理。)故审堂下之阴,(审:察看。堂: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阴:日月照射的阴影。)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谓早晚和季节的变化。○比喻一。)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藏:潜伏。○比喻二。)尝一脬肉,(脬,同“脔”1uán,切成块状的肉。)而知一镬(huó)之味,一鼎(dǐng)之调(tiáo)。(○比喻三。连设三喻进行类比,共同说明上文所述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证“察己知人,察今知古”中心论点的正确,亦隐示立法要察今的道理。)
说明立法应“有要于时”,先王之法不可法的道理,并从正面揭示、阐述“察今”的中心论点。
荆人欲袭宋,(荆,楚国的别称。袭:掩袭,谓乘人不备而突然进攻。)使人先表澭(yōng)水。(表,作标记。)澭水暴益,(益,“溢”的本字,此指涨水。)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而:如,好像,动词。坏:崩塌。都:大。舍:房
屋。○以荆人循表夜涉,水涨人溺,惨遭失败的故事设喻。)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导,渡水。)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就故事发表评论,指出水情已变而表不变,是荆人失败的原因。)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画龙点睛。作一类比,揭出故事寓意,与全文主旨钩连,说明时变而法不变必败的道理。)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亏:同“诡”,差异,引申为不适应。)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明知时与法亏,却硬要法之,见其泥古不化的顽固态度。)以此为治,岂不悲哉!(○下一“悲”字,促人惊醒。上为一层,用循表夜涉的故事说明拘泥古法的悖谬,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背谬,行不通。)悖乱不可以持国。(○“无法”、“守法而不变”都不能“持国”,从两个不同角度反说必须重法、变法的思想,为下句蓄势。)世易时移,(谓社会和时代都变了。)变法宜矣。(宜:应当。○突出正意,阐明必须因时变法,为一篇之文眼。下文取譬设喻加以论证。)
譬(p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看病下药,药随病变,喻法亦应因时而变,从正面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向:先前,这里是“本来”
的意思。寿民:长寿的人。)今为殇(shāng)子矣。(殇子:未成年便早死的人。○言病变而药不变则害死人,喻时变而法不变的危害,从反面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举事:做事。循法以动: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根据时势而变通。○由上述比喻导出结论,与段首论述相照应,进一步强调了重法和因时变法的主张。)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七十一圣:应是七十二圣。七十二,概言其多。)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务:一定要。相反:互不相同。)时势异也。(○时势不同而法不一。以古代圣贤因时度势变法的史例,阐明立法应当“因时而化”。论据充足有力。)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mò)铘(yé);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jì)骜(ào)。(○再设二喻,进一步说明不必追慕高古之名,而要讲究实效,因时变法。)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小结上文,说明先王因时变法,不图它空名,而只追求“成功名”的实效。上为二层,设譬引喻,说明立法必须顺应时变,从正面进一步阐述察今的意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契:通“锲”,qiè,用刀雕刻。)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寻。○写其求剑之法愚蠢荒谬已极,结果不言而喻。上设刻舟求剑的故事为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就故事发表评论,指出地点已变而求剑之法不变,是楚人失败的原因。)以故
法为其国与此同。(○作一类比,揭出故事寓意。一语破的,发人深省。)时已徙(xǐ)矣,(徙:变迁。)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指出不审察时变,以故法治国,如同刻舟求剑,不能达到目的。几句小议,点明故事要旨,使人茅塞顿开!上为三层,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讽刺不审察时变,以故法治国的迂腐愚昧,从反面再次阐述察今变法的必要。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正。引:牵,拉。)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又设引婴投江的故事为喻。)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就故事发表评论,以反问诘出不看对象已变而欲投之江中的思想方法的荒唐可笑。)以此任物,(任,处理。)亦必悖矣。(○进一步指出以此法“任物”之害。)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作一类比,点明故事寓意,回应前文“守法弗变则悖”,说明死搬古法治国,定会把国家搞糟。作者借荆说秦,讽喻之意隐然可见。上为四层,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嘲讽拘泥古法者的幼稚荒唐,亦从反面论证了必须察今变法的道理。)
运用寓言、故事做比喻,批判了拘泥古法的悖谬,着重从反面反复阐明时变法亦应变,治国立法一定要“察今”的道理。作者在叙述故事之时,又间之以说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并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被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仍然不能取法。
所有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了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一起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着,也仍然不能取法。所以应抛弃古代帝王既成的法令制麦,而取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啊。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知古代。在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方面,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有看到的。因此观察堂星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的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的寒冷,鱼鳖的潜伏。尝一块肉,就知道整锅肉的味道,全鼎肉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企图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志在夜间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时,是可以沿着标志过河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河水更多了,楚国人还是顺着原来的标志去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同这有相似的地方。那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适合了,却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就去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墨守旧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有法行不通,或无法而造成混乱,都不能维持国家(的)。社会不同了,时代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像高明的医生,病情万变,药方也万变。(如果)病情变了,药方却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却要成为短命鬼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修订法令制度的人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此古来统治天下的七十一个君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不相同,这并不是硬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相同啊。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成就功业,树立威名,这就是古代帝王所追求的“千里”啊!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用刀在船边刻上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后,就从自己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宝剑。船已经移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宝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怎么会不困难呢!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小孩要把他丢到江里去,小孩啼哭着。有人问其中的缘故。那人说:“这是因为小孩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会游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也必然是荒谬的了。楚国的处理政事,与此有类似的地方。
【简析】
本文围绕“察今”的中心论点,主要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作者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先朝的法令制度,为当今统一中国的大计服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察今立法,以法治国的主张,也反映了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亦不乏其借鉴意义。
文章语言凝炼流畅,感情充沛,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浑。全文围绕中心论点,采取正反结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借以辅助议论,说明事理,不仅使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这种形象与说理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增不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