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如此重要
春节是四⼤传统节⽇之⼀,⾃古以来我们中国⼈对这个节⽇就有着⾮常深厚的感情,每到春节的时候⽆论离家乡的多远,都会赶回家⾥和⽗母亲⼈们⼀起度过和这个节⽇。那么为什么春节对中国⼈如此重要呢?下⾯⼀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如此重要
⼀、天⼈合⼀
祭祀,送灶,诸佛下降,除残;祭祀祖先,天神地祇、列祖列宗请到⼈间,天地⼈沟通汇集、协调合作,共同对付邪祟,维护⼈间的幸福安康,这些构成春节仪式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对联连接着整个世界,上下,阴阳,虚实,乾坤,概括天地宇宙,囊括古今⼈⽣。富贵之家可以锦上添花,贫苦⼈家顿时蓬荜⽣辉,普天之下,皆⼤欢喜。这些习俗形式⽐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天⼈合⼀”的思想。
中国⼈按照⾃然节律⽣活劳作、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充分顾及了⽇⽉星⾠、四季更替、地球和⼈类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社会⽣活中的传统节⽇,安排得如此巧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觉的产物,是中国⼈“天⼈合⼀”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在春节中我们感悟“天⼈合⼀”的观念,增加对⼈⽣的内涵和对于⽣命价值的认识,可以提升⼈⽣的境界,明⼼见性,启发德性,明德修⾝!
⼆、迎春纳福
“福”是什么?就是讲究平衡与和谐,既要通过合理合法不影响健康的⼯作得到你没有的,⼜要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不要得⼀个,失⼀个,得失相抵,更不要得不偿失。“福寿康宁”,是符合⼈性的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超越了地域与时空,最⼤限度地概括了⼈们的追求和奋⽃的终极价值,具有⼴泛的⼼理认同基础。
相互拜年时的⼀句祝福语,哪怕是简单或者省略为“新年快乐”四个字,过年中的种种“⼝彩”,都反映着⼀种⼼理企盼,这就是谋求吉祥、平安、顺遂和成功,避免凶祸、灾难、疾疫和失败,它是怎么也不能归为迷信⼀类的。“趋吉避凶”是民俗⽂化中所有事项的核⼼价值观念,因为它是符合⼈性的需要⽽产⽣的。
⼀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热烈地追求“新春纳福”,⼩⼼翼翼地“趋吉避凶”,这就是春节民俗中纳福⽂化存在的根由。时⾄今⽇,⼈们的⽇常⽣活匆忙⽽功利,许多⼈精神焦虑⽽孤独,谁不希望来年“福星⾼照”、有个好运⽓?
三、陈旧布新
“开端”的意义给予世俗⽣活中的芸芸众⽣⼀种总结过去,期盼、规划和开辟未来时段的当⼝和节点。春
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存在的:宇宙的诞⽣、万物的起源、⽂化的建⽴、新⽣活的开端。可以从春节燃放鞭炮和年初⼀的“鸡⽇”习俗的早期含义来理解。
春节除旧布新的开端意义可以给当代⼈通过⼀种年底清理的⽅式,新的⼀年,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以希望。
四、领悟亲情
为什么春节会如此拨动中国⼈的⼼弦?就是因为春节⾃古以来就是中国⼈和谐⼈事、领悟亲情的⼀个有效的时间节点,也是沟通⼈⼼的⼀个有效的平台。在孔⼦⽣活的春秋时代,⼈们过年,就是“乡⼈傩,⼀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和情感的作⽤。“⼀年不赶,赶三⼗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很深刻地表达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中的神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潮滚滚,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五、感恩图报
美国⼈有感恩节,春节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感恩节。为什么我们必须感恩呢?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没有⽗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的⼼理世界就会漆⿊⼀团。每⼀个⼈的成
长都受之于⽗母、师长的教导,受之于同伴、社会的关爱,受之与⾃然、环境的恩赐。孟⼦说过做⼈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尽⼼上》),就是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之为⼈。这需要⼈们在⽣活中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需要有某种⽂化节⽇的形式来表达,⽽春节习俗中的团聚、拜年的仪式就具有这种作⽤。感念上天所赋之赐,感怀⽗母养育之恩,感谢社会合作之福。
六、庄严仪式
古今中外,任何⼀种节⽇都会有它的各种传统仪式,缺少节⽇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的尊重与敬畏。当然,节⽇的仪式也会随着岁⽉的流逝⽽发⽣变化,但哪怕再细⼩的仪式,其核⼼的形式也是不会改变的,改变了这种形式,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这个节⽇。民族的珍贵记忆总是通过如送灶、扫尘、贴春联、贴窗花、穿新⾐、办年货等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
七、游艺纷陈
⼀切⽂学和艺术形式都在春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们通过各种游艺活动,充分展⽰⾃⼰多⽅⾯的才华,⼀切美术的、⾳乐的、舞蹈的、演艺的、⼯艺的,各种审美表现在春节期间都可以尽情展⽰⾃⼰的独特魅⼒。化装的节⽇巡游,节⽇锣⿎的敲打,节⽇竞技的展演,通过这些审美表现,⼈们也在展⽰⾃⼰的⼼灵,展⽰优秀的传统,抒发内⼼的情感与期望,显⽰⾃⼰的⽣活地位,加强⼈与⼈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节凝聚传统中国农业⽂明状态下的民俗⽂化,同样,也凝聚了传承千载的中国⼈的民族情感,它是⼀个完整的⽂化⽣态。春节所展⽰的民间游艺活动同时也聚焦了中国⼈的伦理情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情怀,在⼈们的⽣活和精神领域中深深植根,这些传统习俗是全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传承下来的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松调节
从“封门”习俗说起,对于春节民俗,应该根据当代⼈社会⽣活的新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良风美俗要⼤⼒弘扬,有的习俗不适合当代社会⽣活,也需要做出更新调整。“关门⼤吉”、“杜门谢客”,这样的过年可以少⼀些浮躁喧嚣、多⼀些笔墨书⾹,少⼀些吃喝玩乐、多⼀些知识⽂化,从⾼速运转的快节奏中得到⼀些调整,让⾃⼰充满思想的活⼒,充满知识的动⼒,充满⽂化的魅⼒。
通过放松调节,⼼灵安宁,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让⼈事回归纯净,让世事回归本真,放下舍得,投⾝⾃然,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让⼼灵放逐,任思绪飞扬,若有所思⽽不作他想,⾃由⾃在,安之若饴!
云南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式不同,连贴的⽅
式也别具⼀格。除⼣之夜,全家⽼⼩每⼈拿着⾃制的春联,合唱⽴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院外、菜地果园和⽥边地⾓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门上贴的是春树和⼤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的⽼⼈制作,最⼩的娃娃粘贴。
⼀边贴⼀边唱“春回⼤地百福⽣,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六畜旺,门含⽥畴五⾕增;丰⾐⾜⾷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产⼯具,最后贴花草树……
“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枝上的是⼀副鞭炮的剪纸,⼈们唱的“联歌“是“⽵报平安值千⾦,清⽩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红⽇⾼照万⽊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体的“歌联“,堪称⽩族⽂化的⼀朵奇葩。
古代⼈春节吃什么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才普及
⽆论年夜饭上有什么⼭珍海味,⼈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饭、馒头、⾯条成为今天中国⼈最重要的主⾷,⾛过了⼀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主要种植的粮⾷作物是所谓“五⾕”中的粟、⿉、稷,第⼀个对应的可能是“⼩⽶”,后两个则可能是“黄⽶”。
中国是⼩麦的原产地之⼀,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开来,出现了馒头、饼、⾯条等⾷品。这意味着,孔⼦、孟⼦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只有“粗粮”。
中国⼈的粮⾷结构在唐代发⽣历史性改变,粟、⼤麦、⼩麦在北⽅,⽔稻在南⽅成为主要粮⾷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稻的北⽅地区,⼤⽶的价格超过粟⽶和⾯粉很多,通常只有富⼈才吃得起,属于粮⾷中的奢侈品。
在南⽅,麦类种植范围则很⼩,直到⾦⼈南侵,⼤批北⽅⼈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增的情况下,种植⾯积才逐渐扩⼤。临安城(杭州)中⾯⾷店随处可见,饮⾷上“⽆南北之分”了。
饺⼦、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在元朝被叫做“扁⾷”(来⾃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些地区沿⽤⾄今),后来也有“⽔点⼼”、“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形如元宝,被⼈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便于⼈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久⽽久之,到了明朝,饺⼦成为北⽅⼈过年的必备⾷品。
南⽅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豉”,南宋已有“乳糖圆⼦”、“⼭
药圆⼦”、“⾦桔⽔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在正⽉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法是“⽤糯⽶细⾯,内⽤核桃、⽩糖、玫瑰为馅,洒⽔滚成,如核桃⼤,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就能吃上饺⼦,在南⽅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魏晋⾄唐宋吃⽺为主;⿅⾁曾是“⼤众⾷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现在中国⼈吃猪⾁最多,⽜⾁和⽺⾁次之。但是在魏晋直⾄唐宋这段时间⾥,由于北⽅游牧民族的南下,养⽺区域扩⼤,⽺⾁超过猪⾁,成为中国⼈餐桌上最主要的⾁⾷。
在唐⼈韦巨源《烧尾宴⾷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的规定,以⾄宋真宗时,宫中⼀年要杀数万头⽺。在这种⽰范作⽤下,⽼百姓不免争相⾷⽺。⾦朝占领北⽅后,江南⽺⾁产量不⾜,猪⾁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头⽣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的野⽣动物,成为⼈们的“天然⾷库”。现代⼈很难想象,周武王⼀次狩猎,就能捕获麋⿅5000多头、犀⽜12头,以及⼤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将极为丰富,甚⾄孔雀⾁、⽼虎⾁、狐狸⾁⽆不是⼈们的盘中餐。其中⿅⾁尤其常见,⿅尾、⿅⾆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耕⽥,历代政府⼤都禁⽌杀⽜,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家如果要吃炖⽜⾁,只能冒险到⿊市上去买“⾮法⽜⾁”。这⾥多说⼀句,在宋朝卖⽜⾁那是真正的暴利⾏业,因为买⼀头活⽜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100钱,那么⼀头两三百⽄⽜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鱼⽚是⽂⼈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们也习惯吃鸡⾁,孟浩然就有“故⼈具鸡⿉,约我⾄⽥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
姓“李”和“鲤”同⾳,于是禁⽌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鱼⽚,唐宋时期颇为盛⾏。唐⼈在⼤量⾷⽤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诗中“呼⼉拂⼏霜刃挥,红肌花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到了明清时期,⼈们的饮⾷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宴,他桌上的⾁⾷⼤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65⽄,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3个,猪肚2个,⼩肚⼦8个,膳⼦15根,野猪⾁25⽄,关东鹅5只,⽺⾁20⽄,⿅⾁15⽄,野鸡6只,鱼20⽄,⿅尾4个,⼤⼩猪肠各3根等。蓬荜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快炒普及晚;凉菜五⾟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少。普通⽼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温泉产⽣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步发展,出现了利⽤粪⼟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的年夜饭中有了“绿⾊”。
如果你⽣在古代南⽅,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蒡(东洋参)、紫苏、⽩蘘荷这些现代⼈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种调味品。⾄此,中国饮⾷中才真正有了“辣”这⼀味。
有了好的⾷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煮的羮,或者前⾯所说⽣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蛋⾖腐等。最有意思的是,⼤约从晋朝开始,古⼈过年都会吃⼀种很重⼝的凉菜——五⾟盘。
五⾟盘通常为⼤蒜、⼩蒜(⼭蒜)、⾲菜、芸苔(油菜)、胡荽(⾹菜)五种⾟味⾷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浮⽩⽟船”等句⼦说的就是春节吃五⾟盘的风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