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那么什么是社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是怎么构成的?社会关系又如何?本章将对这些问题逐一阐述。
第一节 社会及其基本特征
一、社会的涵义
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词大多是分开使用。“社”在古代典籍中有时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如《孝经·纬》中说:“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有时也指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者集会的场所,如“茶社”、“诗社”;有时还指古代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如“二十五家为社”。而“会”就是“集会”、“聚会”的意思。把“社会”作为一个词使用最初见于唐代古籍,《旧唐书·玄宗本记》中有“村闾社会”的提法,意思是人们基于祭神而集合到一起。此后“社会”一词虽多次出现,但意思与现在的“社会”概念有差别,基本上是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形式。
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即英文的“society”)最早出现于西方近代,后来在明治维新年间由日本学者翻译成“社会”,并传入中国。
宸几点立春
在西方社会学界,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大派别,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因而,他们往往把个人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英国的霍布斯、德国的韦伯和美国的吉丁斯等人。由于他们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又常常被称为人本主义社会学。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把社会作为一个客观的实体来研究,比如斯宾塞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涂尔干认为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信仰体系,或道德实体,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事实;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因而社会唯实论的社会学思想又常常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
上述两种理论虽然都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是片面的。社会唯名论肯定了社会中人的
高考霸气标语地位与作用,是合理的,但却用个人的存在排斥了社会的真实存在;而社会唯实论虽然肯定了社会的真实存在,但却把社会看成脱离人的存在,忽视社会对人的依赖。
在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剖析“市民社会”的概念提出了“社会”概念,他对“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
1.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人的简单堆积,而是人们相互交往形成的共同体。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就不会形成。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
2.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人类社会。而人要生存,首先就要进行生产,因而人们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结成政治的、思想的等各种社会关系,因而生产关系是种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亦即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虽然都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这些有意志、有目的的人相互作用后形成一种集体的合力,这种合力并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表现出一定的外在性(对任何个人来说),正是这股合力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表现为自然历史过程。列宁曾经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3]
4.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劳动。人通过劳动,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形成了生产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
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劳动改变了自然界,另一方面又改变了人类自身。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础上,综合西方学者对“社会”的理解,我们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基础。
东莞情事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而人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求生本能,必须通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适合情人节发的文案
[5]如果没有物质生产,人类就无法生存,自然就没有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才形成社会。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的。
小学生大队委竞选稿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过程中,必然要相互交往,结成这样那样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形成社会。没有人与人的交往,规模的生产就无法进行,社会也无法形成。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广,依此而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也就越大;人与人的交互作用越复杂,社会系统的内容越丰富。
3.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体。单个人无法谋生(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心理的因素),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组合起来的人,才能进行生产,因而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社会学的研究的人必须是体的人。
4.人类体生活是在行为规范的制约指导下进行的。
虽然许多动物如猴子、狮子、蚂蚁、蜜蜂、大雁等都是居生活,但人类的体生活与动物的居生活与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动物的居生活主要是出于本能,而人类的居生活则是在一定的体规范的制约下进行的。所谓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体生活中通过对世代生活经验的选择、积累和改造而形成的普遍性、稳定性的行为准则,如习俗、道德、宗教、法规、制度等。在共同的体生活中,人能按照体规范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组织和协调体生活,因而体规范成为维系和保证体乃至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三、社会的基本类型
对于社会类型的划分,社会学史上存在着从各种不同角度划分的不同观点。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学发展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从文化角度来划分,把社会区分为“文字前社会”和“有文字社会”。由于他们把文字看作文明的标志,因而又称文明前社会和文明社会。
罗伯逊从基本生存方式的角度把社会划分为:狩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五种基本类型。
在社会学研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从社会组织形式角度把社会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或“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大体属于这种划分的代表很多,有滕尼斯、涂尔干、雷德费尔等人。在这些划分中以滕尼斯的划分最有代表性。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划分方法。“礼俗社会”又称“公社”或“共同体”,是指传统社会;而“法理社会”则指现代工业社会。滕尼斯对二者有各自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此外,社会学家涂尔干关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理论、雷德费尔关于“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思想。
综合上述社会学家的观点,传统社会(前工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从社会结构方面说,传统社会相对简单,家庭是主要的社会构成单位,而现代社会则复杂的多,出现了多种发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传统社会主要是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的简单分工,而现代社会则因职业的差别存在着复杂的分工;从社会地位的角度说,传统社会大多是先赋地位,而现代社会则基本是自致地位;从资产社会的体来说,传统社会多是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的首属体,而现代社会则多是关系松散的次属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说,传统社会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存在着较大的齐一性,而现代社会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说,传统社会主要依靠
传统习俗与宗族观念进行控制,而现代社会主要依靠各种层次的法制进行控制;从社会规模角度说,传统社会一般规模较小,而现代社会一般规模较大;从社会变迁角度说,传统社会速度缓慢,而现代社会则是瞬息万变。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界限大约是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之前一般看作传统社会或前工业社会,而工业革命之后则进入了现代社会或称工业社会。而随着信息革命的展开,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又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工业社会的新特点,据此西方当代思想家们又把20世纪70—80年代以后的社会称作“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把已经出现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6],同时马克思还预见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据此,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把它归结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递进的五种基本类型。但由于这样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依据的,而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中,人们更喜欢依据社会要素的特点来比较分析社会类型的区别,因此,包括中国社会学也往往借鉴“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来分析认识社会发展。像费孝通先生关于“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分析即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