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习惯性迟到或早到,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代表心理有问题
一个人习惯性迟到或早到,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代表心理有问题
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有趣的动态,大意是说:跟朋友约好了时间去看电影,结果在他家楼下等了足足四十多分钟,再加上堵车,到达电影院,电影都接近尾声了。
小伙子在调侃这趟是专门去听片尾曲的同时,也忍不住抱怨:“每次都是这样,一个大小伙又不用化妆怎么这么拖拉呢,我都要习惯他的迟到了。”
这个现象很常见,放在一对小情侣身上,算是甜蜜的烦恼,但单论朋友与朋友之间,就更值得深思。
我们生活中也遇到不少经常迟到的人,不仅仅是约会,就连工作、集体活动也不例外,仿佛“准时”这两个字跟他们丝毫不相干,让人头疼又无奈。
爱上一个人我们都没有错
与习惯性迟到的人不同的是习惯性早到的人,“早到”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算是一个褒义的词,代表了对他人和这件事的尊重。
一般来说,早到的人更容易被对方接纳认可,但总习惯很早就到的人就要注意,这很可能已延伸成潜意识下讨好他人的顺从心理。
对此,著名心理学家罗恩·埃尔普曼就曾提出:“总习惯迟到或早到,只是行为模式的一个产物,我们不能将其作为修养道德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剖析背后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迟到或早到,看似是无伤大雅的行为习惯,实则背后也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一定得重视。
01习惯性迟到或早到是一种“估计偏差”‍‍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在其作品《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规划谬误”(也作计划谬误)。
规划谬误具体指的是:部分个体对自己任务完成时间、风险、所需资源等方面的预测出现估计偏差的现象。
就像是上班经常迟到的人,当问及他们迟到的原因,他们的回答不外乎“没想到会堵车”、“刚好错过一班车,多等了半小时”等,这就是对事件风险评估的不足。
又比如那些习惯性早到的人,他们都会回答“路况比想象得好”、“出门早了”等,这也是一种对目标难度判定的偏差。
换句话说,习惯性迟到的人并不是主观故意迟到,而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事件所需时间;而习惯性早到的人也不并不都是出于讨好心理,也有可能是高估了任务难度。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调查对象中有15%左右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存在习惯性迟到或早到的行为,有20%左右的人知道自己时间概念模糊,经常迟到或早到,但没发现已经形成了潜意识中的习惯。
这份数据其实就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迟到或早到的重复性行为中时,反而更难发现问题所在。
同时,长期的“估计偏差”又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总是迟到者,往往受理想主
义观念的影响,他们习惯忽略事件中的不可控因素,总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能把握住每分每秒,这就使得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应对方法,从而使计划失误的风险提高。
总是倾向早到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内心深处是缺乏安全与信任感的,他们害怕不准时会让对方不快,又对目标的外界干扰因素充满不安全感,因此总是要求自己执行时间过分的早,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到达更让人放心的了。
但这样一来,他们对时间的观察感就会大大降低,对日后的计划安排以及时间管理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
总之,不论是习惯迟到还是习惯早到,都是一种“估计偏差”,我们要引起注意,不能放之任之。
02习惯性迟到或早到更常见于特殊人格
除了时间规划谬误的原因外,还有一些拥有特殊人格特征的朋友更容易习惯性地迟到或早到。
纽约的私人心理学家琳达·萨帕丁博士认为,风险爱好者、权威挑战者和完美主义者有更大的可能产生这些习惯。
1、风险爱好者
风险爱好者是指对一些超脱自己能力和把握的事物具有强烈向往与征服感的人。不同于冒险家通常是针对于未知事物的冒险,风险爱好者往往是出于对事物进行充分了解后,挑战其极限的心理。
就像明知道一般情况下到公司需要花一个小时,但偏偏就要试试50分钟能不能做到。这种被时间压迫的紧张感,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另类的刺激。周而复始的上班路让他们感觉疲倦,通过这种方式更能激起自身的兴奋,使自己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但与之而来的就是迟到的次数。
这种心理特征很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你爱好风险,风险也就爱好你。小到上班、朋友聚会,
大到重要会议、突发情况,把控不了风险,风险就可能随时反噬自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