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时代需要你
摘要: 由于鲁迅文学在当代引发各种争议,本文针对鲁迅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鲁迅回到现实,让鲁迅精神更深入心。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鲁迅作为一代伟人,一直活在历史的血液里。鲁迅著作的过程是一个历史重现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会有不同的言语来评论他,为他戴上不同颜的帽子。今天,就让鲁迅带领我们破开蒙昧之雾,弘扬新一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走向辉煌的未来。
关键字:时代变迁 积极作用 新世纪的曙光 人学思想
一、破开蒙昧之雾
鲁迅出生之时和他的青少年时期,古老的中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好河山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的危险,日益加剧。鲁迅的爱国主义显然是从反帝开端的。但是他学海军、学开矿以求富国强兵的天真梦想,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破灭了。戊戌变法终遭镇压,又使他对清王朝失去了本来就很少的那一点信心。他的留日习医和弃
医从文,说明了他在外忧最新抗战电视剧列强之侵略,內忧国民愚弱的情况下,其爱国主义的主要点由反帝向反封建的逐渐倾斜和转移。而辛亥革命的换汤不键盘错乱换药,更使他深感思想革命才是当务之急。这就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內涵不谋而合。五四前后,鲁迅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迎的着新世纪的曙光,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的作品有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有反应闰土所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封建重压的《故乡》;还有批判国民性弱点的《阿Q正传》等等。另外,鲁迅先生提炼的中国民族传统的病态也包括了“看客”现象,它深深扎根在旧中国中,虽然这个行为只是看,不以行动作用于善恶,是非等道德判断,但本质上,它反应的是那个时代精神深处的“无”,是意识与道德的缺失。“看”是导致国民麻木、冷漠、苟活、自私的根源,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激动了广大的青年学生。让五四运动得以扩展的更深更广更全面。鲁迅先生毫不留情的批判那个时代的人事物只因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他想用他犀利的文字来唤醒那些愚昧、有着看客心理的被封建社会深深残害的广大人民,在那个时代需要鲁迅的剖析与讽刺。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①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由此可见在当时鲁迅对那个时代的影响力,当时的进步青年深受鲁迅文章及其精神的影响。②鲁迅与其三弟周建人至少在74年前就共同关注着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生态问题。1930年7月,周建人翻译了八篇关注生物科学的文章,其中末两篇鲁迅认为最要紧:一篇是匈牙利科学家英吉兰兑尔撰写的《沙漠的起源,长大,及其侵入华北》,另一篇是美国科学家亚道尔夫撰写的《中国营养和代谢作用的情形》。前一篇告诉我们中国的沙漠已经南徙,后一篇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营养已难以支持,向现代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他还进一步指出,环保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范畴的问题,而且是社会科学的问题,因为在一个没有“以人为本”的政治体制下,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所以鲁迅说:“接着这自然科学所论的事实之后,更进一步地来加以解决的,则有社会科学在。”
③为了促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鲁迅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1903年10月,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紧接着,又翻译了同一作家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其目的就是借助文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来传播科学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月界旅行·辩言》),从而改变科学高深莫测、令人生畏、令人生倦的形象。可见鲁迅不但科学观十分前卫,而且在中国的科普界也置身于前沿
位置。
二、拨点革命之途
张信哲的信仰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像鲁迅这样的民主主义者来引领中国文学及思想的主流。时期,鲁迅也发挥着自己对革命思潮的引领作用。他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染缸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制度,即都使在国外非常好,且行之有效,搬到中国来都同样会变样,变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等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实行同苏联相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旧事物的阻挠和攻击。这时候,先进的知识分子,优秀的青年出现了。鲁迅作为拥有先进思想的代表,无论是在中国早期的革命中还后期的探索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 小米手机省电1940年在他的著名著作 新民主主义文化论 中谈到,十年内战时期有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 围剿 中成为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他是引鲁迅为同志的,理所当然地把它的方向确立为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这一结论。都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另外,鲁迅是站在文化的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可以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文化思想不仅是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实践道路上的精神力量,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之魂。但是,很多人也说等人是利用鲁迅思想来进行一些政治运动,也就是说这些利用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换个角度想想,其实鲁迅生前多次被利用,有他乐意的,也有他不乐意的。鲁迅也预见到他死后会有人谬托知己,以他的死尸为沽名获利之具。但如果因为鲁迅曾被“专治利用”,就认为鲁迅的思想实质与专制主义相通,则大谬不然。因为鲁迅提倡的是以弱势体为本位的斗争哲学,其实质是反压迫反专制。但是对鲁迅的论断并非都是他的创见,他只不过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和高度,根据鲁迅其人及其创作的实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出发,综合了广大读者对鲁迅的看法,对鲁迅做出了总体性评价。
三、预指向上之路
⑤假如鲁迅活着,对于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态会如何看待?冯骥才认为,鲁迅的“功”表现在他的小说选择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深刻的意义。”显然,鲁迅首先会肯定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
改变。早在青年时代,鲁迅就在论文中强调要“重个人”,即张扬人的个性,发挥人的独创精神,使人性能得到全面发展。他强调,“重个人”跟“害人利己”是两个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跟文化大革命以前相比,中国人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监督意识......对于这种变化,鲁迅自然会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在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鲁迅又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期待的是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⑥另外,鲁迅在剖析中国国民劣根性时,还揭示过一种“围观”现象,亦即“看客”现象。鲁迅51放假在小说《药》中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就义的场面。夏瑜是为民众牺牲的,但当他被清兵杀头时,就有一民众围成一个半圆看热闹,一个个“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还有一篇专写看客围观的小说,就是收在《彷徨》一书中的《示众》,写的是北京西城一条马路上,有一个犯人被巡警拉出来示众,很快就围了四层人观看,但大家并不知道这个犯人究竟犯了什么事。在这篇作品中,被鲁迅拉出来示众的其实并不是这个犯人,而是围观的民众。这些看客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麻木不仁,不辨是非;二是将他人的苦难趣味化。我们看到,鲁迅笔下这种令人痛心的画面竟然在今天的中国重演。2003年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了一个节目,叫“美丽玉林最漫长的一个黑夜”,讲的是广西玉林有三个女孩(最小的十四
岁),扒光了另一个小女孩的衣服,让她在街头示众三小时,数百人围观,无一人干预。这三个女孩叫喊着:“谁愿意带她走?谁愿意搞她?”结果四个男孩挺身而出,了这个女孩。中央台的主持人说,这不是这个女孩的耻辱,而是玉林人的耻辱。不迅速制止这种现状,就难免不使这个被伤害的女孩子对我们这个社会感到绝望。看到这种现象,我想,每个人都会为此而心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⑦鲁迅一生寄希望于青年,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希望拯救那些被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摧残的青少年。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杂文中,他又明确提出青少年应该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我们痛心地看到,目前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国刑事犯罪总数当中,青少年犯罪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而十五、六岁少年的犯罪案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在当前人员中,也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二十五岁以下的者已经占到人的65%,最小的只有九岁。2003年12月16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堕落经过。他是安徽人,随父母到福建泉州打工。他羡慕金庸小说《鹿鼎记》中有七个老婆的韦小宝,便多次跟异性发生性关系。不仅如此,他还胁迫两个十六岁的少女,因为他的父母从事的正是情行业。更令人恐怖的是,我国的少女体中也出现了暴力化的趋
势,一些人名副其实地变成了野蛮少女。2003年夏天,一个十五岁的少女用木棍抽打另一个十六岁少女,使她惨遭八个小伙子,详情见2003年12月14日《北京晚报》第五版报道。2003年12月11日下午,一个未满十四岁的少女用砖头砸死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太太李秀英。她偷过老太太四次钱。老太太生气,把她头上打起了一个小包,她便转身抄起两块砖头,结束了老太太一条性命。2003年9月25日,深圳宝安区一所贵族学校,有四名初二女生对同室另一女生实施待,手段卑劣,难于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人学思想仍然没有过时,鲁迅关于构建中华民族新型性格的设想在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①《怀鲁迅》郁达夫,原载1936年《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②《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1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9
③《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17页
④《鲁迅全集》
⑤《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92页
⑥《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93-94页
⑦《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第95-96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