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
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
□ 季 松
[摘  要] 街坊空间作为江南古镇的主体空间,由“间”、合院、院落组、地块等基本空间元素构成。由于居住情 况变化、生活方式改变、古镇区主导性质变化等方面的原因,江南古镇街坊空间的形态日趋复杂化,空间结构 从单向构成向双向构成模式转化。这种结构转化既是古镇街坊空间不断调整、发展从而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 求的过程,也是古镇街坊空间作为一个系统,自组织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这种结 构的转化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 关键词] 江南古镇;街坊空间;空间结构;单向构成;双向构成
[文章编号]1006-0022(2008)04-0075-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T owns in Southeast China/JiSong
[Abstract] As the major spatial form of traditional tow ns in southeast China, street space is made up of Jian (the basic unit of C hines etraditional building), enc l o sedyard, compound yards, and bloc k s. The street spati a lfor m is complicatingdue to  changes of residence, li f estyle, and tow n functions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shifting form unilateral to bilateral pattern as a result of these tow ns’ self adjustment,
adaptation to new  environment as w ell as the process of systematic  reorganization. Nonetheless, it brings aboutsomenegati v eeffects duetoabsenceof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tow ns in southeast China, Street and block space, Spatial structure, Unilateral structure, Bilateral structure
1
江南古镇 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与江南 文人文化的融合。“业商贾、务耕织、咏诗书、尚 道义”是对江南古镇的社会意识和民俗风情的真实 写照[1] 。“灰瓦白墙、小桥流水”、“因水成市、枕 河而居”是江南古镇最大的空间特。我们注意 到,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镇,在没有太多人为规 划的情况下,基本上自发地形成了优美而和谐的 整体。在这一现象背后也许蕴涵着一种有序与无 序交织而成的内在秩序,一种隐藏在既变化又统 一的各种空间形态之下的结构关系。而探寻这种 秩序或结构关系,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江南最初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后来一般专指我 国长江以南的华东部分地区,主要包括苏南、浙北和 上海等地。江南区域广阔,山少水多,河网水系纵横 交错。由于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历史上几次北 方人口的迁入,江南地区从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全国 政治、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 展,依托粮、果、渔、棉、酒、丝、织等地方产业, 以商品经济为纽带,江南形成了具有一定特、一
定 规模的较完善的城镇体系。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古 镇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其基本特征未变,且环境、 格局、建筑、历史遗存、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依 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如江苏的周庄、浙江的西塘、上 海的朱家角等;有些古镇已经面目全非,结构和形态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江苏的平望、盛泽等;有些 古镇则消亡或发展成了中小城市,如浙江的安城、硖 石(现海宁市)等。
相对于粗旷雄浑的中原文化而言,江南文化 是温和秀美的,它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
2
街坊空间的结构解析 2.1 街坊空间
虽然,中国传统城镇风貌千变万化,但其最基 本的构成单元还是“一明两暗”的“间”空间,经 由“间”的转化组合进而形成合院空间、合院空间 组合形成院落组空间、院落组空间形成地块空间、 地块空间再形成街坊空间,这样一步步最终形成古
2008
年第 4 期 第 24 卷
镇的主体空间。江南古镇也不例外,它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合院为单元,沿进深生长的一进进的院落最终以鳞次栉比的屋顶和虚实交替的宅院形成了古镇和谐而统一的整体风貌。根据街道或河道可将古镇划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街坊,街坊既是江南古镇的主体空间也是居民安居乐业的主要场所。对江南古镇空间构成关系进行解析可以发现,“‘间’→合院→院落组→ 地块→街坊”[2] 这一系列的空间要素在构成关系上呈现出由简到繁、由小到大逐级向上的构成关系,体现了空间要素在静态构成关系上的层次性。和四合院为主,“=”合院也较常见,而“L”
型合院相对较少。轴线上的“堂”一般为
一层,往往是家庭聚会、会客等主要活动
的场所,当“堂”为二层时,底层常为起
居室,楼上则为家眷的卧室。两侧的“厢”
一般是具有交通、储藏等功能的辅助空间。
而“院”则是采光通风的生态调节空间。
(3) 院落组。当宅院空间不足以满足
人们生活和功能的需求时,便采用宅院按
轴线纵向套接的方式形成院落组,小的院
落组由2 进~3 进组成,大的院落组甚至
超过 9 进,这一组院落称作“一落”;少数
院落平行横向构成院落组。当一落还不能
满足需要或受用地限制而不能继续院落的
纵向套接时,院落组常横向发展形成二到
三落(图 3)。解放前一个院落组往往为一
户独居,解放后由于房改政策的实施,往
往由多户共住。
(4)地块。地块是古镇基本的邻里单位,
由数个(多为2 个~5 个)院落组平行构成,
一般前后为街空间,左右为巷空间。其入口
方式一般为前后式,少数也采取侧入式。
(5) 街坊。街坊由数个地块构成,当
其组成区域到达一定范围,巷不能满足交
通和生活的需要时,便形成纵横交错的街
道,并成为街区划分的界线,地块与巷弄
空间成为街坊空间的构成部分(图4)。
几个街坊通过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构
成了古镇区的主体。由“间”到街坊的一
系列空间要素是古镇空间主要的物质构成
体,这种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也是古镇空
间结构的基础。
2.3 空间结构模式
通过对江南十几个古镇的调研,可以
发现各古镇的街坊空间构成基本是逐级构
成的模式,但在各镇的具体表现方式中又
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单向结
构和双向结构。
单向结构:各层次空间要素较严格地
按逐级构成的纵向关系组合成整体。其特
江南水乡古镇点是结构清晰,各层次子等级较分明,形
制规整;交通网络经纬分明,交通便利,防
火较好。缺点是空间雷同,景观较单调。
双向结构:不但有纵向的( 即层次上
的) 逐级构成方式还有横向的( 非层次上
的)并置组合方式。例如,合院不仅是某些
院落组的次一级要素,同时还是街坊的次
一级要素;宅院与院落组不但是逐级构成
关系,同时还呈现并置组合的关系。这种
结构在要素的构成上较复杂,各层次要素
等级模糊,甚至缺少某一层次的要素,形
制自由,空间景观丰富多变;但交通不便,
防火存在问题,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单向结构以江苏同里、芦墟、黎里等
镇的一些街坊为代表,一般破坏性较小,
旧有格局保存较好。以芦墟某街坊为例
(图5 上),虽然合院及院落组形式发生了
一些改变,但仍能发现街坊的主体是由五
个院落组所构成的地块;五个院落组在前
2.2 各层次要素
(1)“间”空间。“一明两暗”是江南古镇最基本的建筑空间,无论是住宅、商店还是寺院宗祠乃至宫殿官邸皆由“间”空间构成。“间”空间在进深和开间上可以发生变化,但矩形的空间模式一般不会变化(图 1),也会出现一开间或偶数开间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江南古镇中经常发生(如周庄三毛茶楼、龙凤酒楼等),尤其在沿河街市的商业建筑中屡见不鲜。
(2)合院空间。合院空间由“间”空间经过转换组合而形成。一般“间”空间旋转90°后,形成“厢”空间,“间”与“厢”围合形成“院”,常见有“□”、“L”、“冂”、“=” 四种合院形式(图2),这是一般家庭居住的空间单元。江南古镇合院一般以三合院
76
后街之间,顺街依次排列;街巷简洁、脉络清晰;由“间”到街坊的单向逐级构成的结构模式保存较好。这种是最常见的单向结构的街坊空间。而江南古镇独特的沿河街坊是另一种以单向结构为构成关系的典型代表,如西塘西大街一侧的沿河街坊空间格局(图5 下)为:街坊一侧沿河建房,另一侧为街市,呈长
方形;街坊进深为1 个~2 个合院的长度,因此住宅常以横向套接1 进~2 进的院落组;每户人家之间相隔1 m~2 m 设一水弄,水弄尽端设埠头,将河与街联系在一起。其本身的空间构成体现了严格的逐级构成的特点,院落组排列整齐,水弄、河道、街市三者呈梳状,井然有序。这也是典型的单向结构的街坊空间。
双向结构的街坊以上海的朱家角、江苏的周庄和木渎、浙江的乌镇和南浔等镇的主要街坊为代表,在以逐级构成为基础的同时,其构成关系主要呈现横向的并置组合与纵向的逐级构成共存的情况。以周庄蚬园弄以东的街坊为例(图6),单个的
房(包括改建房和新建房)占绝大多数,剩
下的是一些零散的合院及院落组;街巷繁
杂,转折、分叉、盲端等较多,没有贯通整
个街区的巷弄,所以造成地块层次消失、街
区密度不一;在本身以单向逐级的方式构
成的同时,几个层次的空间要素并置组合
在一起;形态上虽然松散复杂,但从整体看
还是呈现出双向构成的结构模式。
的“房改”,使一个院落组(或一户合院)由
过去的一户独居变成多户合住,人口密度
大大增加,这种转变导致了房屋功能、建
筑格局、入户方式的改变。这是空间结构
转化的最基本的原因。
(2)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
变。在建筑的面积和功能及卫生设施、防
火、照明、通风等方面,旧有建筑已不能
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古镇居民多以
家庭为单位对建筑进行了改造,从而破坏
了院落组乃至整个街坊的肌理。
(3)管理与维修不当及古镇居民缺乏对
古建筑的保护意识,造成了对古建筑的破
坏,曾是江南万户大镇的苏州盛泽镇被破坏
得尤为严重;经济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口外
流,使得一些住房闲置,年久失修,这种情
况在各古镇都有出现,特别是浙江乌镇和新
市两镇。
(4) 古镇区主导性质的变化,由过去
较单一的居住生活向商业旅游等方向发展
(如周庄已基本变成了旅游古镇),从而人3 结构模式的转化
3.1 结构转化的动因
在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
双向结构的街坊在数量和分布区域上占有
明显优势,同时单向结构的街坊空间正或
多或少地向双向结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
种原因。
(1) 居住情况的变化。过去一个院落
组是一户或一族的生活空间,较好地满足
了居民的交通和生活需要;但解放后施行
77
2008 年第4 期第24 卷
多,有的甚至因没有一条贯通街坊的巷弄 而使得地块这个层次都消失了。 这四个
主要层次的变化,导致街坊形 态趋于复杂化,其空间结构正由单向构成 模式朝双向构成模式进行转化(
图 8)。
4
结语 双向结构模式的存在及单向构成模式 朝双向构成模式的转化,是街坊等古镇块 面空间的形态和结构趋于复杂化的表现。 这种转化的发生,是古镇空间不断调整、 不断发展,从而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求 的过程,同时也是古镇空间作为一个系统, 自组织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缺少系统 的规划和管理,众多住户自发分散的改建 活动,经过积累共同作用于古镇的空间结 构,导致古镇在空间的肌理、体量、风格 等方面上常出现凌乱、不统一的情况;同 时,由于以合院为基础的人居单元和以地 块为基础的邻里单位的弱化和消散,使居
民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那种和谐的生活空间 格局和环境。这种结构的转化所造成的负 面影响,是大多数江南古镇在发展过程中, 保护与更新矛盾的集中体现。
为地对古镇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再利用。
屋的纵横组合,破坏了合院沿纵轴线所产 生的序列感。
(3) 在街巷层次上,一方面,多户共 居的模式需要更多的交通空间和入户通 道,这使得许多破墙或穿堂的通道产生, 既改变了原有结构清晰的交通系统,又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合院及院落组的形态;另 一方
面,居民拆除、改建、搭建建筑等行 为使得街巷特别是街坊内部的巷弄发生转 折、断裂、交汇、分叉等变化。因此,交 通系统的改变更进一步破坏了街坊原有的 肌理和结构。
(4) 在地块层次上,由于原先贯通街 坊的巷弄发生断裂,出现了许多盲端状的 巷弄,使得街坊内的各地块之间的界限变 得模糊不清,从而造成地块合并;而许多 新出现的贯通街坊的巷弄却重新划分了地 块,但由于这些新出现的巷弄往往是曲折 的,因而造成地块边界的复杂和模糊。这 一切造成了街坊内部地块的重组。从调研 情况看,古镇街坊内的地块合并出现得较
3.2 形态的变换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古镇街坊空间的变 化,具体表现为:古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破 墙开院、改建搭建、街巷系统的重组,更 简单地说,是街巷空间、户空间、院空间 三者的互相转化(图 7)和街坊内部地块的 重组(包括地块的合并和分裂)。这些现象 表面上是各层次空间的转化,而其实质是 街坊结构模式的转化。
(1) 在合院层次上,由于人口密度的 大幅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 合院建筑在面积和功能上都不能满足居民 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居民通过拆除围墙、 改建厢堂、在院内搭建新房等手段对居住 空间进行改造,却往往导致合院围合形式 的变化,甚至造成合院形态的消失。
(2) 在院落组层次上,由于合院形态 遭受破坏,特别是破墙开院,使得几个合 院组成的院落在形态上更明显地表现为房
( 感谢导师— 东南大学段进教授的 悉心指导 。)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江南古镇[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1998.27. [2]仲德 .南京高淳县淳溪街的空间模式及其保 护性城市设计[A] .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 [C].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 . [3]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周庄[M].天津: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0. [4]朱成 ,徐海鸥.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
[ 作者简介]
季  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建筑学 院城市规划及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07-12-20
7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