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基本方面:(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唯心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2)世界是否可知
2.辨证法:事物都是普通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主张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
4.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6.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循环上升;
7.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我们党领导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础;
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社会经济结构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10、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11、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组成;
12、社会的基本矛盾: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众的观点:a坚持人民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众负责的观点;d向人民众学习的观点;
15、众路线:一切为了众,一切依靠众,从众中来到众中去;
16、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7、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
18、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列宁:一国胜利论。
第二章  思想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2、中共七大将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3、概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方针、政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党的七大标志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本成功。
第三章  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作为新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
十三大:邓论的基本形成;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论初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十五大:邓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邓论的科学概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2、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标志着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领域的基本任务,确立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3、十三大标志着理论的基本形成;
4、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标志着理论已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51978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6、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
7、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92年初,南方谈话,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各方面的工作得失。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十三大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根本原则: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高准则:国家利益;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当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
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1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二部分  法律
1.我国实行一元、两级、多层次体制;
2.政治权利和自由:言论自由是核心;
3.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
4.国家立法权属人大常委会,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
5.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主席负责制);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6.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的,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具有不可诉性,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即书面形式;
7.行政处罚可分为七类。(一)警告;(二);(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规定:设定是从无到有;规定是变得更加详细。
8.行政强制包括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
9.不属于行政复议的事项:a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不是行政处罚)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b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整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去诉讼;
10、行政复议的管辖:a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向该部门的本级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国家安全机关等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B对地方政府,向上一级地方政府;对省、自治区的派出机关,向派出机关;c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直辖市政府向部门、政府本身,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向国务院申请裁决(最终裁决);d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向其共同上级行政机关;e对被撤消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11、复议申请(知道起60日内)-----受理(5日内审查);不受理,书面告知;不作答复又不受理应自不受理决定或期满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审理(7日内将申请书副本等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后10日内提出答复,并提交证据材料),一并提出抽象行为规定的30日内处理,无权处理的7日内转送有权机关,60日内处理-----决定(复议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延长不超过30日)-----执行;
12、二审:期限两个月,当事人不服一审,在判决书收到15日内,判定书10日内提起上诉。
13、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了什么罪);客观方面(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如行为,结果,时间,地点,方法等);主观方面(心理态度,故意或过失,其中过失又分过
于自信的过失和出乎意料的过失);
14、刑罚的种类:管制(不予关押)3个月至2年;拘役16个月;有期6个月至15年,最长不超过20年;无期;死刑;
15、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不超过6个月;逮捕、拘留应在24小时内讯问;侦查羁押期限不超过2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1个月;
第三部分  管理
1人事问题是行政的核心,人事制度是一切行政的基础;
2、公共危机的特点:公共性,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行政组织的特点:政治性,系统性,服务性,法制性,权威性。(可记成政治系统服务法制权威);
4、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中的等级层次;幅度是行政首长直接领导的下级单位或人
员的数目;
5、应为行政行为:做一定事情的义务;不应为行政行为:不越权、不侵害公民权益等;
6、政府的自我监督是最直接最迅速的监督,有直辖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
7、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
8、行政协调的目标是异中求同;
9、现代民主结构中的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
10、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人员;
11、一元化领导是完整制;
12、行政指挥分为: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议指挥;
13、行政协调应遵循:统筹兼顾,异中求同;
1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合法、适当、公正;
第四部分  经济
1.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3.外部正效应即外部经济,指经济主体带给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是有利的;外部负效应即外部不经济,指经济主体带给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不利的;
4.政府干预和调控市场的手段: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有价格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行政手段,维持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5.十四届三中全会具体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重要补充部分:农村经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科教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
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通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可简单记为归权保流)
7.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空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8.我们目前所指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公司(法人制);
9.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10、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简单说就是价格的变化引起需求的变化;
    价格刚性:价格不随供给的变动而变动;
11、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内在规则(社会所认可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外在规则(法律法规)+实施机制
12、基尼系数: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国际惯例,0.4作为警戒线。0.2以下为高度平均,0.3-0.4较为合理,0.4-0.6差距偏大,0.6以上
高度不平均,我国接近0.5
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总需求=总供给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14、党的十六大,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5、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6、新时期税收的原则:公平、效率、适度、法制;
17、课税的对象: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目的税;
    征收的管理体系:工商税、关税、农业税
    管理权限: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共享
    中央:关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
    地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共享:现行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