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实例
错误例子:
在我执教的《哲学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学提纲先行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我把与本堂课关系密切的教学辅导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浏览。
《琵琶行》这首诗歌,氛围导入:播放视频“高山流水”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典型例子
例子1: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战争和第二次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然后将第一次战争和第二次战争板书在黑板上(比较性组织者)
例子2: 
如:高一经济生活的货币概念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商品”、“一般等价物”两个上位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的。
例子3:
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时是这样处理的。该单元涉及的内容都与生命话题有关,然而每篇文章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都有明显的不同,为使学生强化认识每课的不同,我运用了比较式开篇导入。在上《信条》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热爱生命》一文从对“度日”一词的独特理解入手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辞约义丰,语简情长,启人深思;《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这篇短文帕斯特尔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今天罗伯特•富尔格姆论述的话题是关于“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这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
比较:
导语设计实例(一)
从前在西湖边上有一座砖塔,取名叫雷锋塔。传说塔的下边镇压着关于《白蛇传》传说中的白娘子。据说这座塔的每一块砖都可以降妖。后来这座塔倒掉了,在人们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雷锋塔是西湖边上十景之一,少了岂不可惜;有人认为雷锋塔是国宝……这时鲁迅写了《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什么看法呢?请看课文……
导语设计实例(二)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谁能举些具体实例来说明?
  (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恋爱;禁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
  教师归纳: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建社会摧残
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故事。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论纷纷。鲁迅借题发挥,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
  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锋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
  上述第一个导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
  第一个上位知识: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学生获得或
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括《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中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上位知识,是本课文思想性内容的一个上位观念。它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对雷锋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
 黑暗组织 第二个上位知识:关于杂文写作特点即杂文的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一般特征。这是促进学生获得杂文写作方法知识的上位知识。这一上位知识比较单薄。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接触杂文比较少,没有一定感性知识作原有知识固定点,所以也不易介绍过多。
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
《红楼梦》、《祥林嫂》《白蛇传》
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对雷锋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