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历代状元榜
xx历代状元榜
xx华林
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我国共举行过700多场科举考试,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而在700多个状元中,抚州有6个状元。现将其生平事略介绍于后:
著述状元——乐史
两登皇榜
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抚州宜黄县霍源村人。其父乐璋,曾任临川县丞。相传他出生之前,母亲曾梦见一个异人送她一颗五珠。古人以五珠代表文采。这个传说,表达了他母亲希望生个才子的愿望。乐史没有让母亲失望。他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但参加科考,屡试不第。宋建隆三年(962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首次开科取士,以乔匡舜为知贡
举,33岁的乐史再次参加角逐。该科共取进士5名,乐史终于被取,且列名榜首,成为抚州的开山状元。因此榜所取皆久滞科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则嘲之为“陈橘皮”榜(意即年久者为上)。
乐史及第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奏授秘书郎(九品)。南唐亡国后入宋,乐史任平原(今山东陵县)主簿。太平兴国五年
(980)闰三月,51岁的乐史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吏身份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文、赋均已合格。于是,乐史又一次荣登皇榜,再次进士及第。因此,民间传说乐史为两科状元。
著作等身
乐史第二次进士及第后,历任著作佐郎、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著作郎、太常博士、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知州、水部员外郎、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知州、职方员外郎、商州(治今陕西商县)知州等职。景德四年(1007年)去世后,得赠从三品的兵部侍郎,敕葬于崇仁县云乡六都官山庵。墓址在今崇仁河上乡官山村前凤凰窝。综观乐史一生,
他自33岁中状元到78岁去世,在官场上干了45年,一直没有做过大官。但是他勤于著述。著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孝弟录》20卷、《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广卓异记》20卷《续卓异记》3卷,《太平寰宇记》200卷、《广孝传》50卷、《总仙记》141卷、《宋齐丘文传》13卷、《李白别集》10卷、《商韵杂录》20卷、《坐知天下记》40卷、《总记传》130卷、《仙洞集》100卷、《诸仙传》25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卷、《杏园集》10卷、《掌上华夷园》1卷、《柘枝谱》1卷、《许迈传》1卷、《滕王外传》1卷、《杨太真外传》2卷、《绿珠传》1卷等等,共27种、948卷。他中状元后的45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但他这种执着精神、勤奋精神委实令人钦敬。并且,从书名来看,其涉及面颇广,计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10大类,学识非常渊博,正如王安石称赞的那样,“文辞博赡,材器恢宏”。因此,其名被列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
一枝独秀
乐史的著述,有的当时就被皇帝藏于秘府。到了清代,他的《广卓异记》也被收入《四库全
书》。他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代广泛流传。宋代以后,根据他的《杨太真外传》,衍变出了多种戏曲、传奇。特别是他在太平兴国期间(976-983)编写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最享声誉。该书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130万字,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府、州、县的建臵沿革,地名取义,治城迁徙,山川形势,经济物产,人口增减,风俗文化,姓氏,人物,艺文,古迹和传说。阅览此书,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的效果。书中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事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对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世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受到重视。该书一出,人们争相阅读,不断被翻刻印行,并传入日本等国。这本书,无可争议地使乐史成为北宋大地理学家。
《太平寰宇记》又是一部大型的地方志书,开创了撰修地方志书的新体例。《太平寰宇记》以前的地方志书,往往只是记述方域、山川、风物、古迹而己,而《太平寰宇记》却除“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又说及官爵及诗词杂事”,改变了我国地方志只记沿革地理,轻视经济文化的风习,为后世各类型方志确立史、地、文并重的内容形式,提供了范例。其模式为后来方志所沿用,对后世方志著述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太平寰宇记》
被《辞源》列为词条。《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都将乐史列为杰出的方志学家。
《太平寰宇记》还体现了乐史的爱国思想。因为他写作《太平寰宇记》时,幽、蓟十六州早已被后晋的石敬塘出卖给了契丹。为了激励人民恢复失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在书中详尽记述了当时已不属北宋版图的幽、蓟十六州,以“志未尝忘山前山后也。”对此,历来史地学家也都曾给予很高评价。
寄意xx
乐史任陵州知州时,见城郭村坞中慈竹丛生,高低相倚,宛如父子祖孙雍容慈和,联想到人伦道德问题,因而特写《慈竹诗》五首四十韵。其中有句云: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相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抚州景点
高低相依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慈爱必孝顺,根基信天成……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樵童见此竹,且莫伐为薪。”在诗中,乐史赞
颂慈竹“高低相依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的品质,劝告人们要象慈竹那样互相友爱,长慈幼孝,和谐生活。诗成后,乐史将此诗“初刻于陵州,再刻于舒州宣化庙,移竹归植,又于家屋屏风间书之”,并将此诗献于朝廷。宋真宗读了,大为嘉叹,为诗四章答之。其中一首云:
“堂前慈竹绿阴阴,堂下儿孙孝弟心。和气一门仁道尽,传家何用满赢金。”对乐史的观点表示赞赏。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父母子女等家庭关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重读此诗仍有积极的意义。
xx榜状元---xx
三次中举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乐安县流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在弃举业就教职的父亲指导和鼓励下,并求教于族叔董观(后登进士第知浔州),不久便以学问器重于乡,16岁即考取秀才,21岁夺得乡试魁首。靖康元年
(1126),再次中举。可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不第,消磨了他几十年的黄金岁月,
以至“贫甚无以自养”,只好到富人家当教书先生。更使他难受的是,时常遭到世人的冷落和耻笑,心中苦楚无限。他曾写了一首《柳梢春》词,云:
“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到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表露了他科场失意,垂老将临,沉沦无望的苦涩之情。
xx十五年
(1145),50岁的德元再应礼部试,又未考中。当时,考进士多次不中者,由礼部另造册上奏,直接参加殿试。并根据考试所得等次,赐予出身或官衔,叫“特奏名进士”。此次董德元因屡试不第年纪大,得以特奏名补文学科出身,当上了卑微的小官—道州宁远主簿。绍兴十七年
(1145),朝廷又举行漕试。所谓漕试,是宋代解试的“别头试”,即将为防止考官舞弊,按规定不参加州府解试的有关官员子弟、亲戚、门客等,集中到各路转运司进行的考试。考试合格,亦称举人,即赴礼部应试。年岁已高的董德元,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无
意应试,但在众多朋友的强挽之下,还是前行赴试。途中,经过临江(今樟树)时,郡守彭子从虽为同乡,却讥讽地:
“老榜官耳,何足道。”董德元深受刺激,心情难以平静。但此次漕试,董德元又一次中举。
时来运转
xx十八年
(1148),朝廷举行会试,53岁的德元决定应试,祈盼能金榜题名。当时科考,赞成对金主和的才能被录取,董德元把准了朝廷脉搏,在殿试策论答题中说:
“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路线。因此,宋高宗大为赞赏,欲点为第一。无奈董德元已有官职,所以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王佐当状元,但赐董德元“恩例”与状元相同,故当时人称董德元为“恩榜状元”。相传,在殿试揭榜之日,宋高宗皇帝亲自接见了董德元,策试放官准则,德元对曰:
“治国治民,学问故为重要,然最为重要者雄才也。吾与王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应尊王佐为首。”高宗听了,龙颜大悦,即命董德元为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
董德元返乡经过临江时,曾冷落讥讽他的郡守彭子从却是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热迥异,董德元感触至深,毅然在其迎状上批道:
“黄牒初开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迓,便是从前老榜官。”此诗表露了董德元志向晚达、得意非凡的心态,也是对彭郡守的回讽。彭郡守阅后颇有愧。但后来,董德元当上朝廷大官时,仍起用彭子从为广东使者。这说明德元已忘却旧怨,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
依附xx
董德元进士及第之后,秦桧有意选拔“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为党羽。董德元功名来之不易,视官禄如泰山,故谨慎从事之余,有意依附秦桧,因而在秦桧的推举之下,董德元得到节节提拔。先后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吴、益王府教授,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四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