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规 划 人 员 名 单 | ||||||||||||||
项目总负责 | 吴楚材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 教 授 | 博导 | 主任 |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董事长 | |||||||||||||
项目负责人 | 雷晓东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高级规划师 | |||||||||||
主要完成人员 | 雷晓东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高级规划师 | |||||||||||
郑明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高级规划师 | 博士 | |||||||||||
李 洵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规划师 | ||||||||||||
张理英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规划师 | ||||||||||||
刘保山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规划师 | ||||||||||||
古泽标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规划师 | ||||||||||||
朱晓丹 |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规划师 | ||||||||||||
江西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部分 引言 1
1 项目背景 1
2 规划目的 1
3 规划依据 1
4 规划内容及范围 1
第二部分 战略定位 2
5 区位分析 2
6 外部发展因素 2
7 内部发展因素 5
8 发展潜力和制约 6
9 发展定位 8
10 关键问题探讨 8
第三部分 概念规划 9
11 现状条件分析 9
12 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9
1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14 风景旅游项目及服务设施规划 10
第一部分 引言
1 项目背景
应庐山青山垦殖场有限公司的邀请,我们荣幸地承担了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任务。工作从2008年4月开始。本次为中期汇报说明。
在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山度假区面临着三个重大的发展大背景:
国内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由资源观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的转变;
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经济向着以“点—轴”为标志的空间结构体系转变;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地方区域旅游正在从成熟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向综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变;
在此前提下,我们开展了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的研究工作。
2 规划目的
庐山青山垦殖场有限公司对本次咨询工作提出以下要求:“研究旨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
理念,借鉴各地度假区规划与建设的成功经验,综合协调风景区建设和保护、旅游、港口等多方面因素,为青山制定适合国情和地方的特概念规划,并营造魅力独特的空间形象。”
我们的研究目的也将表述为:
明确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
量身定做具有运动与滨水特的游憩体系;
编制充分体现潜力的土地利用规划;
塑造独具魅力的度假地空间形象;
提出可操作性的战略实施框架。
3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1990)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庐山旅游总体规划》(2003-2020)
4 规划内容及范围
4.1 规划区概念形成阶段
规划区资源条件评价、市场定位分析、SWOT分析、国际国内案例研究、相关规划研讨、规划区主题筛选与确定、适宜开发的游憩活动体系、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项目规划草案比选等。
4.2 规划区概念性规划阶段
规划项目总体战略定位、规划项目发展目标、主题产品和目标市场定位、项目确定、总平面规划、局部地段设计指引、项目开发时序建议、总体投资框算等。
4.3 规划区概念性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主要以青山垦殖场现有范围为主。
第二部分 战略定位
这一部分将从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的区位分析入手,明确其综合旅游度假区的特质,完成周边外力因素对其影响作用及其自身因素和接受能力的分析,并通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度假区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一整套发展战略。
5 区位分析
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庐山风景名胜区东面,鄱阳湖西岸,行政上属庐山管理局。
区位分析将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庐山风景名胜区地域层面逐步展开。
5.1 国家层面
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毗邻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连接的枢纽九江市,紧临的九江港是江西省唯一临江开放的外贸港口,沿长江黄金水道上溯可至武汉、重庆,顺流直达长三角经济圈;沿京九线上可至京津唐经济圈,下可至珠三角经济圈;其沿海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位置,非常有利于接受沿海经济发展的辐射。
5.2 区域层面
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所在的环鄱阳湖经济圈,是江西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开发建设战略部署,范围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区市,土地面积53000多km2,占江西全省总面积30%以上,重点规划范围为鄱阳湖地区15个滨湖县(市、区)。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背山(庐山)面水(鄱阳湖)的地理位置为其战略上的主动发展提供了保障。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发展将以环鄱阳湖城市崛起为空间支撑,而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将成为环鄱阳湖城市崛起的脊梁。该走廊南起南昌向塘,北至九江、长160km,途经新建、湾里、
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庐山7县区,廊带面积466km2,以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地处九江市东南方向的近郊,距九江市区20km,空间位置决定其必将受到该经济区域发展的辐射影响。
5.3 庐山风景名胜区层面
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是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范围内伸向鄱阳湖的一个半岛,距庐山牯岭街直线距离12km。庐山风景名胜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誉中外。区内自然风景雄、秀、险、奇,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和石门涧,以及马祖洞、剪刀峡、竹泉山庄诸景区相互呼应;宋明理学鼻祖、文学家周敦颐长眠的濂溪墓,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设坛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创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苏轼驻足吟唱的西林寺,以及江西省目前最大的女众丛林铁佛寺、佛教圣地莲花洞、道教圣地太平宫、千年古寺江矶寺,星罗棋布点缀在山水之间。庐山风景名胜区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成为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发展的重要依托。
6 外部发展因素
6.1 外部发展因素的确定
通过以上区位分析,确定出最为影响庐山青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两大外力因素为:以环鄱阳经济圈为代表的生态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旅游产业经济影响因素。
6.2 环鄱阳湖经济圈因素分析
6.2.1 环鄱阳湖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趋势
环鄱阳湖经济圈,功能定位为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重点发展工业、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特生态农业。经济圈以对接长珠闽,连接港奥台,融入全球化,扩大开放为主题,实施“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内聚外联、辐射周边”的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特,加强合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商贸活区、水利安区、生态美区,共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使环湖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最强板块和核心地区,这将对青山度假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6.2.2 环鄱阳湖经济圈旅游产业的发展途径
鄱阳湖古名彭蠡泽,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92抚州景点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候鸟资源十分丰富,世界上95%的鹤都到鄱阳湖来越冬,被誉为“鹤鸟王国”。尽管鄱阳湖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且赋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不少已开发的旅游景区,但是,在从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过程存在着多方面的限制:
首先,是鄱阳湖水域面积太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分散,在浩淼的鄱阳湖中仅有鞋山一个可供旅游开发的岛屿,难以形成极点,无法起到聚集效应;其次,目前鄱阳湖周边开发的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还处在散点状的自由“粗放式”发展阶段,未能形成产业化;第三,湿地生态旅游本应成为鄱阳湖区的主导产品,但是其开发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仅限于冬候鸟的观赏游,产品单一,趋同化现象严重,湿地生态资源的优势还远未得到发挥和转化。所以鄱阳湖地区的旅游业除需要进行深度开发以外,还应跳出湖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寻求合作的动力,带动整个湖区旅游业的发展。
从鄱阳湖邻近地区来看,有三个重要的旅游地 (即庐山、景德镇、和龙虎山)和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即省会城市南昌市。庐山是一个名牌景区,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地,旅游极化现象明显,但是,其扩散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辐
射范围仅限于以庐山为中心的九江圈层内,作为一个世界级旅游地,其辐射半径远不止这个范畴。
从庐山自身发展来看,也存着老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发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新产品来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附合新老产品和新老市场组合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依靠多极合作,构建区域合作体系,增强实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借助外部力量和协同力,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是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分析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其旅游业重心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所在的环鄱阳经济圈内,它富集了江西省近50%的高等级旅游资源,具备了强强联合的条件,而且在地缘上与江浙沪毗邻,是“长三角”大旅游圈极化的边缘地带,最具有区域合作的可行性。
通过组合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并赋予该产品新的内涵和功能,是对各旅游地产品功能的延伸、补充和充实,增强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然而,能否成功地将旅游地通过网络的形式组合起来,取决于旅游地的性质和类型的互补性、吸引物的空间格局、时间距离等。可见环鄱阳湖地区各旅游发展地之间具备了空间上的邻近性、
交通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互补性, 环鄱阳经济圈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是可行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