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迷醉社火节等
晋中迷醉社火节等
    唢呐一吹,年的味道就出来了;民间社火――旱船,高跷、推车……也纷纷上了街,深宅大院的门口,贴上了新的春联,旅馆的廊檐下,也挂起了红灯笼;隔着贴满窗花的窗户,可以听到街上的爆竹,热闹的节节高,暗喻着新年的喜气和希望……
  晋中市有“中国社火之乡”称号。2008年,“中国(晋中)社火节”曾获得首届全国节庆最高奖。今年“中国(晋中)社火节”喊出“来社火之乡晋中,观社火品年味,看晋剧扭秧歌,赏彩灯放架火,开开心心过大年,欢欢喜喜闹新春”的口号。社火节期间,晋中市城区的7项社火活动分别为:大型灯展,街头社火游行表演,十台大戏闹新春戏剧展演、焰火架火晚会、春节文艺晚会、景点文艺表演和中国油画名家晋中采风作品展。高潮是正月十五,晋中市12个县区市的社火表演队伍将参加该市城区的街头游行表演。
  今年平遥将举办“百家社火闹平遥”活动,包括:春节民俗节庆、元宵节社火等三大类,十三项特活动。届时,华北地区多家城市代表队会一同赶来参加旱船,高跷,抬阁,舞龙等传统社火趣味体育竞技比赛,胜出者将代表中国赴法国参加国际比赛。
 
  陕北:窑洞里燃烧的新年
 
  陕北的年是充满黄土味的日子。陕北年关,红火中透着酣畅,天空中飘荡着的是黄土地上传来的《信天游》,锅里熬的小米粥,翻滚着黄土的灵韵,家家户户都贴上栩栩如生的窗花……仿佛只有在陕北过年才真正配得上“过大年”三个字――有点土,但却带有炎黄子孙的喜庆味儿。初一到十五,春联,剪纸、秧歌,腰鼓一个不能少,黄尘漫天,锣鼓震耳,黄土地有多厚重,这里的人们创造的快乐就有多美好。
  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黄酒酥鸡烧肉,黄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忙了。每逢集日,村里人还会进行大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再穷的人家都少不了这四样过年的物件。过了腊月二十,赶集,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贴窗花,写对联,穿新衣,就像一种仪式,成了人们共同的乐趣。
  陕北的年是用红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音符谱成的,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是面上的红。红还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
  大年三十晚上,陕北人家都会聚在~起守岁,这时,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往往结伴而行,去向长辈祝贺新春的到来。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是自家人过节,主要在一个家族内部拜年。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戚。在陕北人眼中,拜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陕北民俗中敬人畏天心态的体现。
  大年初三,人们敲响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年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在陕北最让人向往的就是“闹秧歌”,这是过年中最令人振奋的节目。站在高高的塬上,聆听着从地下深处传出的声音,看着站在窑顶,路边的乡亲们,这也是一种享受。看累了秧歌,可以品尝一点陕北的小吃。“吃上一口小米饭,品一次荞面,才算吃到了陕北的底蕴。”陕北的养面离不开羊肉,最美的是羊肉臊子汤,浇在养面上,越吃越美。
 
  青岛:好客山东贺年会
 
  “好客山东贺年会”,是以齐鲁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贺年为活动主题,以“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综合性的文化与旅游―体化的节庆品牌。青岛市在春节前后,推出了贺年会系列产品“贺年宴”,“贺年礼”、“贺年乐”和“贺年游”。
  “贺年宴”。“贺年宴”不是年夜饭,而是整个“贺年会”期间连续推出的以“贺年”为主题的不同标准,不同价位,不同形式的以鲁菜为主体的宴会。配合“贺年宴”举办抽奖,小型演艺、赠送贺年礼物等活动,营造“贺年宴”的喜庆氛围。
  “贺年礼”。将“贺年礼”文化有机融入到剪纸、春联、“福”字等民间传统年节文化产品中,培育新的非物质形态的“贺年礼”。
  “贺年乐”。组织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推出以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欢乐过大年”活动。
  “贺年游”。各区市旅游景区,推出“到山东过大年”和两个贺岁产品,祝寿之旅,成人之旅外,还推出了温泉,滑雪,民俗等冬季旅游产品。
  此次“贺年会”青岛还推出了“十百千万旅游大礼包促销活动”,“乐夜乐耶狂欢周系列活动”、“
好客山东?做客崂山贺年之旅”,“城阳旅商联盟”等40余项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活动。
  青岛南区还特别推出了4万套“十百千万”旅游大礼包,每份价值千余元。该大礼包主要包括栈桥,奥帆中心等“十”大特景点,“百”家餐饮名店,每日一千间“百元”特惠客房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小青岛,小鱼山和AAA级旅游景区信号山公园等四个景点的十六万张免费门票。如果使用该大礼包在青岛住两天,玩六个景点,吃四顿饭,就可以节约千元左右。其他产品还包括:199元疯狂购物游、299元特惠休闲游,499元深度体验游,599元浓情结伴游以及699元的温馨家庭游等。
 
  江西跳傩:最后的汉舞 抚州景点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的江西抚州市乐安县傩舞,极具浓郁的地方特。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古朴神韵,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古朴粗犷的东湖“滚傩神”,也称为“鸡傩神”;热闹诙谐的流坑“戏傩”,俗称“玩喜”:刚劲勇武的罗山傩舞,又叫“戏头舞”。
  乐安县增田镇东湖村的“滚傩神”,风格古朴独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由农民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祭祀仪式逐步演变为民间娱乐性的文艺活动,18个面具,12人组成,有《鸡嘴》、《猪嘴》、《板叉》、《唱文戏》、《提鬼》、《牛魔王》、《七星》、《踩爆竹》8个节目。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十六回马归位。表演时,桌上供着光华菩萨和鹅王像,艺人戴上歪娘,状元、判官、白骨精等傩神面具依次跳起傩舞,所不同的是,傩神面具不是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而是把面具分为“额子”(上部)、“两翼”(耳朵)、“下部”三个部分,分别雕好再一一戴在脸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鸡嘴舞”和“猪嘴舞”。
  千年古村流坑,古建筑鳞次栉比,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据记载,流坑傩舞是该村北宋进士董逸罢官后带回家乡传播韵,此舞形式活泼,气氛热烈,一般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庆日子有选择性地上户献演,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等,装束面具表演各异,不吐一字,但见真情,表演者既有京剧的庄重,哑剧的幽默,又有木偶剧的滑稽,采茶剧的欢快,浑然体,别有韵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