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教学设计实力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关研究表明,一些教师由于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就应该紧紧围绕“健康第一”来进行。体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提供帮助与指导的。
体育锻炼的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把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惜牺牲学生的一切快乐,乐趣来完成所谓的动作技术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单纯强调了教
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的方案被动执行。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模仿练习!。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由教师给与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机勃勃的学生课内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的现象。
新课标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校体育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的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必须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除了学习各种必要的动作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树立“健第一”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到培养学生终身参与锻炼的好习惯!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跟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方法。我们通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第一个“法”我们可以
理解为规律,第二个“法”我们理解为方法。任何“物”“事”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科学。所以。体育教学也就离不开科学性这一原则。
1、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指向或与其学习者的行为改变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行为的改变、包括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调整和控制的作用。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片面化,教师提出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其他目标总被忽视。课堂教学目标的选定上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要考虑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是既要考虑学生认知领域应达成的项目,也要有从观察、学会、熟练应用等方面设计的学生在操作领域应达成的目标,还要在情感领域体现学生的道德素质目标。
另外选定教学目标是设计与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工作,而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是指发生最大的
效能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学的传统表述,常以教师本位,以较抽象笼统的话语来概括表达。例如“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表述就比较笼统含糊、不够明确。难以测量,很难肯定目标是否达成。因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往往流于空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的阐述各不相同。例如:体育课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学生懂得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学生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跑步、打球、游泳等);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年级、学校运动会的一些比赛项目;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述的笼统性和含糊性,也防止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2)、选定教学方法和手段严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学生首先是个体,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等等。所谓好的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最适当的方法。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要求、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
校的教学环境和设备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要同。而且,教学方法的选用不能脱离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完全相同,但目标要实一致的,都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体育课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我们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力求将外部的要求化为内部的驱动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情境性原则。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自由、形象、直观的情境中保持各科学习的良好心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的介入与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入境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和锻炼,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获得知识技能,使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我们在进行障碍教学时,很多学生有怕苦畏难的情绪。我们可以引用《长征》中的诗词,作为导入语。设计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长征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五 、趣味性原则。
要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必须要求教学“授之有趣”,因此我们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语言 运用上都考虑趣味性因素。当然,趣味性也不能脱离科学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原则。
六、 激励性原则。
我们教学的目的除了要给与学生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激励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激“疑”、激“思”、激“智”,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要强调正确诱导与即时反馈,使学生在肯定性评价与成功中获得快感,增强自信心,强化心理素质。
七、实效性原则。
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形式、课堂气氛之后很容易忽略一堂课的效益,新的课程标准更看重内在的“效益”--体育教学的质量。它的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不断的“刺激”学生,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激“情”、激“趣”、激“感”,使近期目标逐步走向终身体育,使体育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主伴随终生。
八、首尾呼应的原则
“首尾呼应”是作文时的一种表达方法,目的是为了使文章能够紧扣中心,浑然一体。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灵魂,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选择的手段、措施、方法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甚至一节课中每一部分的衔接语以及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都要能够联成一气,首尾呼应。这样,一节课的构思就显得紧凑而又圆满。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时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
学目标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科内容不同,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也就有所不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结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有效的适应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反映真理的具体性这一方法论原则,要求针对教与学的具体的情况,灵活的设计,设计在特定情况下,从一定标准看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