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电影发展:美学特点与市场策略(当代电影)
当下,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美学融合日益深化,已经达到了互汇互融的境地,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电影美学。这种新美学以香港本土电影的传统娱乐美学为主,又融入了内地电影中注重的传统道德、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等主流意识,以及健康温暖的思想主题和深刻的思辨价值等经典品格。目前,这种新的中国电影美学正以其毋庸置疑的强势地位,成为引领中国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创作的指导性原则。在此种背景下,对该类美学及与之相关的香港电影传统美学等层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当代电影》编辑部10月9日在北京举办了专题座谈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同时也邀请了香港和北京的其他有关学者以笔谈形式参与了讨论。学者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1.香港电影的概念及界定;2.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意义;3.香港电影的传统商业美学及当下变迁;4.内地和香港电影的美学融合及这种融合对两地电影的创作影响;5.内地和香港本土电影的创作走向及发展前景。应当说,这几个层面的问题,均是探讨当下中国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融合及走向的关键性问题。
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入,表述深刻、具体而全面。尽管大家的某些观点不尽相同,但均对香港电影传统美学给予了肯定,对新生成的华语电影美学给予了肯定,对内地电影的良好前景和香港本土电影的复兴趋势给予了肯定。同时,学者们也指出了两地电影美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两地电影创作的影响,并对如何消除这样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意见。这样的深度研讨,期望能对当下中国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发展,起到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特将座谈会上学者们的发言整理成文,连同来自香港和北京其他相关学者的笔谈一起组成如下一组文章,来与读者们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会场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香港电影美学的特点及其近年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香港电影发展涉及三个概念:香港性、大中华和全球化,把握住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归纳香港电影发展的三种方向。与此相应,香港电影面对着三种观众:香港本地观众、大中华主要是内地观众,以及全球观众,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其制约,电影美学也必然受到这三种因素影响。
从宏观看香港电影在稳步推进,面临这三方面挑战之时,除了本土化有所削弱之外,在融入大中华和走向全球化方面都有所进展,特别是融入大中华在三个发展方向当中进展得更显著一些。
一、美学特点
香港电影美学以商业电影美学为主。香港电影是在商业社会中自由发展起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以及电影作为文化工业和大众娱乐的状况相适应。
香港电影美学在基本特征方面与好莱坞电影类似,其核心是类型电影美学。商业电影按照大众的需要生产发行,观众的多种需要催生出不同的电影类型。类型电影生产必然积累大量经验,积淀出一些成规,即使没有形成文字,但是很多电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遵守,于是形成了类型电影美学。香港类型电影美学跟好莱坞电影美学相比,不同在于它大体基于东方文化的电影,而好莱坞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占有文化霸权,试图整合全球电影文化。
香港电影美学多元而又杂乱,就商业电影方面可以到一些特征。
1.大众化
香港电影的趣味倾向于中下层观众,带有明显的草根性。这是符合商业电影发展规律的。许多看似神圣的事物,经常调侃或者被怀疑,为郁积的社会情绪提供宣泄出口,间接造成社会舆论压力,使坏人轻易不敢为非作歹,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香
近年香港电影发展、美学特点与市场策略 胡克/Text/Hu Ke
The Development,Aethestics and Market Strategy of Recent Hongkong Film
020
港电影倾向于社会中下层的意识形态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为电影与观众心灵相通,互相呼应,不愁没有观众。
香港电影常为下层人物立传传神,这些小人物不管出身背景是什么,职业是什么,入世态度总是积极向上,经历各种挫折,永不言败。无论是《岁月神偷》的鞋匠,还是《金鸡》里的都是如此,电影总是鼓励个人去奋斗。
香港电影的正面主人公以男性为主,男性英雄渊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供人羡慕、敬仰,把这作为社会中坚的稳定符号。好莱坞也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塑造中年男性个人英雄形象。刘德华快五十岁了,还在充当这种角。像吴彦祖这样的演员,看上去气质偏弱,在内地可能不能担当一号男性明星的重任,可是香港在没有合适人选时,这样的人也会被全力推上去。这种男性大明星被打造成代表社会稳定的主流价值观的形象,明星的银幕形象与他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所作所为是统一的,这样的明星在香港不断生产出来,也就同时再生产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大众崇拜他、认同他,社会的意识形态就会凝聚在他身上,形象制造者也不断到大家喜欢的各种直观的或潜在的因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提炼并放大,继续赋予在这种形象身上,不断强化着代表香港主流价值观的明星。内地明星缺少这种代表主流价值的专演正面形象的大明星,几乎不着可以跟香港电影明星抗衡的。
2.美学观念稳定
就电影美学来说,香港比台湾和内地都有一点长处,就是它的美学是稳定的,它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商业美学已经相当成熟。
商业电影美学也会受政治影响,但是影响相对较少,往往是间接影响。香港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甚至发生了回归这种历史性巨变,它的电影传统并没有太大变化,并没有把英国管制时期生产的电影都被禁了,那个时期积累的经验延续下来,仍然用于现在的一国两制时期。
香港商业电影美学是成熟、稳定、独特,而且是比较强势的一种电影美学。现在内地的电影导演拍商业电影不如香港电影导演的一个原因是内地电影美学因各种政治历史原因造成中断,还不能建构稳定的商业电影美学。
香港电影的稳定表现在多年经营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高峰时期毫无疑问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警匪片、武侠动作片、喜剧电影、古装片、家庭、文艺电影等。到了1997年以后,美学没有大变,虽然创新不明显,但是在继续积累经验,扩大成果,扩张自己的势力。这表明香港电影正在发生转型,度过创新高潮时期,进入平稳扩张时期。
3.能够比较自由地发展
香港电影的内容表达基于人性,既张扬人性的美好一面,也揭示人性黑暗一面,展示人性的复杂性,所以拥有广大的观众。近来的电影无论是武侠片,还是警匪片,基于人性的阴暗面比较多,如《窃听风云》,一个再好的人受到一点儿金钱诱惑,一念之差,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他们会把某种情感、某种欲望推到极端,讲义气就到极点,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了,凸显中国古人推崇的侠义本质。这种极端往往比美国还甚,好莱坞电影中认为一些不可理喻的人,香港电影照样描写得津津有味。在商业电影范畴里,香港电影堪称是“人性实验室”,把各种各样的人性放在电影中去展示,变换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各种各样的人来考验主人公,考验的结果就是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好
人,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驱使,由于各种各样人性的复杂性造成的。
4.形式既有借鉴又有创造
香港的电影形式是既量力而行,又博采众长,而且时有独创。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形式服务,但是又尽量突破现代科技的束缚,发挥人的创造性。他们没有那么多经费投入高科技特技制造,就不断用香港式的替代品。他们能把各种各样新的形式表现方式尽快吸收过来,加以改造利用,做不了《阿凡达》那么复杂,就做简单一些,哪怕是文艺片,能用特技增加效果就尽量用,像《岁月神偷》,台风一来,满天飞舞的鞋子经过特技加工后,视觉效果就出来了。
香港人会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绝招发扬光大,形成独特风格,武侠片的一些独特的表现方式别人很难模仿,例如吊钢丝的技术并不复杂,美国人模仿起来就不如香港做得地道。美国动不动就想加上电脑特技,但是电脑特技难免人为痕迹重,香港电影人吊钢丝用人拉有轻重缓急,角在空中飞舞显得自由自在。同样的角在天上飞,美国以速度见长,像飞机火箭;香港以自由表达为主,并不跨越千山万水,但是变化多端,随心所欲。
香港电影的镜头组接跟好莱坞的镜头剪辑体系不太一样,它的剪辑更自由,更随意,相信无理之理,感觉新鲜好看就行。好莱坞的剪辑体系规整完备,从业人员受过特别严格的职业训练,担心坏了规矩观众看不懂,因此好莱坞的剪辑跟香港电影比起来就比较死板。
香港的电影形式一方面跟内容呼应,又时而脱离内容,周星驰的电影比较明显,《天下足球》、《功夫》中的一些表现已经跟故事主线脱离较远了,造成故事不一定紧凑合理,但是某一段落让人觉得神奇无比。它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在炫耀形式,这是香港电影人自信的一种表现。
好看的香港电影香港电影在形式方面的探索也积累大量的电影
THE FOCUS 本期焦点021
经验,他们与世界电影同行形成了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良性发展格局。
香港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从一种地域性的类型电影美学,发展成东方或者华语电影这种整体性电影。它面临着好莱坞电影做大做强时的一些共同特点,在上世纪20—30年代,很多电影是比较自由的,独创性突出,但是当传播地域扩大、观众层面增多时,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做到普泛化,对很多有创造性的个性表达有所抑制。近几年香港电影为了面对新形势,适应更多地区和观众,也会做很多牺牲,香港电影人会把香港经验整合与调整,形成的电影美学比香港电影上升时期相对要简单,符合普适原则,但不可避免的是香港味道被冲淡了。
二、应对全球化
香港电影美学的中西合璧是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发展而成的。香港电影随着自身社会现代化进程,
紧跟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香港电影将综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吸收各种文化熔铸自身,主要是以中原文化、岭南文化、西方殖民地文化这三种为核心,但并不局限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大发展以后,它成为一个文化中转站,对各种文化先吸收再转手。早先是以借鉴引进他人经验为起点,各种文化进来以后就模仿、翻拍,掌握其中奥妙之后,融合多种因素,再重新拼装组合翻新改造,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四不像,它的文化有些半生不熟,但是又有香港的特点。它是一个文化加工厂,力求引进文化和独创文化相结合。
世纪之交,香港电影抓住全球化初期的有利时机,进行了一次文化输出,对象是美国好莱坞。
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从一国独大到渐露衰落态势,电影文化格局也在发生相应转变。无论是独大还是衰落,美国都在努力发展电影,扩张文化软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造成好莱坞独秀,变好莱坞电影为世界主流娱乐电影,试图把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排挤为地域性的电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电影文化的主流虽然被好莱坞控制,但是不可能形成垄断地位,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力量的此长彼消,各国电影文化版图也将改观,有可能对好莱坞电影霸主地位提出一些挑战,尽管尚微不足道。
好莱坞加紧吸收外来文化,把香港看做一种后继的创造力的提供者,况且同为商业电影,其成功经验更容易被好莱坞吸收。一向都是香港电影模仿好莱坞,现在好莱坞也在反过来吸收香港电影的精华。世道似乎有些不同了。
香港电影必然选择融入这种好莱坞巩固独霸商业电影的秩序之中,接受分工,以换取扩大生存空间。在这种新秩序中,香港显示了在动作片创作方面的独到功力。毕竟香港最成熟也最有影响力的类型是动作片。这与香港电影人多年的努力分不开,前人积累丰厚,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吴宇森等作为先驱者已经让相当多的西方观众接受了香港动作片。况且动作片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东方独特的电影观念,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最独特的片种,与其他类型的结合相得益彰,如动作喜剧。
好莱坞对待香港电影的态度,与对待其他地域电影文化态度类似,当他们发现在他们的体系之外出现电影新观念,有可能形成了不同于好莱坞的风格,就将有代表性的人物吸收到好莱坞,为其提供制作好莱坞影片的机会,吸收并转化其精华,促使其融入好莱坞系统,制作出好莱坞电影反过来与香港电影竞争,这使纯粹的香港经验难以在西方电影体系中独立存在。但好处是使香港电影风格借着进入好莱坞电影,融入世界主流电影趣味和潮流之中。从吴宇森、成龙在好莱坞拍电影起,纯粹的港味在消散、淡化,许多特殊手法常规化、普遍化。在动作片领域,一些香港的表现手法成为一些普遍可以选择的手法。
这条路并非坦途。被人雇佣在好莱坞打工,拍摄美国电影,偶尔为之尚可,绝非强大自身的长远之计。香港电影在动作片方面积累的经验被好莱坞学了以后,能用的也都用了,没有到用场的也就退货了。
香港电影通过好莱坞走向世界完成全球化进程暂时告一段落。香港电影人虽然没有在好莱坞站住脚,也
没有被世界观众普遍接受,但是积累了经验,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就要把格局做大。
经过这个阶段,并没有流露出挫败感,以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开始转变思路,毅然回到东方,带着自己的经验,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占住华人市场,如果有机会再向西方渗透,于是他们改变策略,调转方向,进入内地。
三、北上战略
香港电影必须从长计议,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时机,走出新的发展道路。
香港回归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香港电影通过合拍等方式大规模进入内地,香港电影从香港文化的代表跟内地文化结合,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一个方面的代表,完成华丽转身。
香港电影大发展是伴随着香港经济起飞、社会转型完成的。内地也处在经济上升时期,现代化加速,这与香港电影大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相似,但格局要宏大得多,香港电影人有丰富的经验,正好可以在内地大展宏图。
香港电影人成为商业电影灵感的一种策源地,从大制片厂的工业化生产中摆脱出来,发展为以创
022
造力为核心,利用内地各种便利条件,整合各方面力量,制作文化产品。这是电影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化。
内地与香港电影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香港以合拍片的方式进入内地,不仅观众增多,而且观众体发生了变化。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适应两种社会制度下的观众体。内地观众是复杂的体,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又对商业电影有需求,这为香港电影人北上提供了良机。
内地经济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平缓的政策为香港电影发挥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香港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涉及更广泛,批判香港各种机构的腐败现象,香港政府不予追究,内地各级政府也不会禁止。内地电影题材比较狭隘,干净单纯,甚至不如新闻,新闻炒翻的事电影大多没有涉及,对于负面题材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无形中限制了电影的题材选择。面对此类问题,香港电影基本不受限制。因此它的观众地域化扩大以后,虽然给它的电影美学带来很大挑战,也带来扩展的良机。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内地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有些类型电影拍摄受限,例如恐怖片。一些香港电影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况且香港电影人为适应内地市场也会做出调整,例如《画皮》就减少了恐怖情成分,提高了艺术格调。
香港电影人已经明白进入内地要处理好内地政府、合作公司和观众这三者关系,力争生产出这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影片。
香港电影已经基本适应了一国两制。凭借着一国两制完成了一项历史性跨越,迈上了新的台阶,从一个地区性电影,变成做大中国商业电影的主体了。很多人以为香港离开英国管制以后会一筹莫展,举步维艰,这其实没有理解香港人的顽强与灵活。中国经济大发展创造的机会,几乎都被香港
人利用,获得丰厚利益也在于充分发挥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香港电影人现在特别自信,香港电影发展、电影文化扩大影响力都进入到良性循环的步调,只是缺少惊天动地的标志性作品,未能超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峰时期,这需要耐心等待。
四、本土多元化生存
香港电影从大制片厂制度走出来,现在是多元化发展,各种小公司制作电影满足更小部分观众的口味。
这和香港电影进入内地的大趋势呼应,内地市场抓住了,香港市场并没有放弃,也没有被内地电影攻占,哪怕《非诚勿扰》这样最好的内地商业电影到香港也没有太高票房,《建国大业》一样不能击垮香港电影。相反,那些原来大制片厂的声名显赫的电影人出走以后,倒给了香港小导演腾出发展机会,拍一些本土电影,也到了生存方式。
抓住大中华发展趋势和坚持香港本土多元化发展,是当前香港电影的重要特点,两者互补,拍大中国影片损失的东西,在香港小片里面都能回来。它们为香港电影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基因。
香港的多元化生存既有很差的商业电影,也有精致的艺术电影。一些牛鬼蛇神的恐怖片、活生香的艳情片不能进入内地市场,却在香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香港艺术电影也有自己的空间,虽然比较艰难,但也不是说就走投无路了。以香港人的性格毕竟不会总是赔钱拍电影,如果能够在本土市场存在,一定是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总之,香港电影当前发展生机勃勃,无须为其担忧。相反,内地电影人应该有更多的危机感,才能应对香港电影人的竞争与挑战。
(胡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100024)
关于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确实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的维度上重新思考。首先,香港电影是个历时性的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其次,在面对香港电影的时候,有必要把香港当成一个独特的、跟20世纪以来全球殖民与后殖民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从这两个层面上看,跨越时空边界,便是探讨香港电影及其特性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个历时性的概念,任何有关香港电影的本质主义描述都是不可靠的。香港电影需要在香港历史的独特语境中不断地被定义。香港历史,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香港历史,主要经历了战争、冷战与全球化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又可划分为较为漫长的殖民时期与刚刚开始的后殖民时期。跟中
香港电影:跨越边界的新景观
 李道新/Text/Li Daoxin
About the New Phenomena of Hongkong Film
THE FOCUS 本期焦点0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