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性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标准,它把人分为两大阵营——男性和女性。如我们前面介绍,男性与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来自脑生理方面的影响,也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关。而值得重视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二者孰优孰劣。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他们各自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如果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绝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许有人说,既然男女两性各有所长,那么,如果将两性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岂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了吗?这种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生活,就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特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建树,有些男人在言语方面有惊人的才华,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可能兼具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生物学的特征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有一定的局限性。罗西在 196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认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当男性化特征高时称为男性化型个体,女性化特征较多称为女性化型个体。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得较多时,就称为双性化个体;而当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现得都比较少时称为未分化个体。这种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划分,不是考虑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依据体质、性格、行为
表现和能力来区分。从行为表现上来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织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关系。这一观点为理解和认识两性的性别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当人属于典型的男性化型或女性化型个体时,会抑制很多被认为与其性别角不符的行为。而典型的双性化的人,则会更自由地表现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双性化个体尽管具有女性特点,如当听到别人的不幸时,双性化个体会立即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同情心,但他们的独立性并未受女性特点影响,对事物的看法有独立见解,不容易受他人影响。 双性化这种性别差异的新看法,为儿童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它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先天因素决定论的消极影响。传统的先天因素决定论,暗含了一个偏见,即男性要优越于女性,新的看法不但同时肯定了两者各自的优越性,并且认为这两者在同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具备,都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未来的优秀任务应该是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优秀特质的双性化的人。这就超越了传统上对性别进行简单二分的局限性。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的生物学因素而存在,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概念。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探讨不完的话题,正如我们前面强调的,这种探讨并非想证明男女两性谁更优秀,而是为了促进男女两性之间更好的理解和交流,并为最终超越各自性别特点的局限
而努力。 *上文摘自董奇、陶沙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9 月出版的《脑与行为》 第 119--121 页 几乎所有的性别差异理论都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是线性连续的两个相反的终极,即一个人可能是男性化的,或是女性化的,但不可能二者兼有,因为,根据定义,更多的男性化意味着更少的女性化;二者是不可能结合的。此外,这些性别理论都认为性别定型是必然的。并集中探讨了早期儿童的性别认同的达到和性别定型模式的建立;且都把性别定型行为看作是早期经历的直接结果和发展的终点。近 20 年来,随着妇女心理学的发展,以上观点大都受到质疑。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得以产生,双性化人格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两极性的男性化、女性化观点的革命和批判,展示了人格教育、两性平等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双性化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君格( Jung )提出了 anima (男人自我中的女性化部分)和 animus (女人自我中的男性化部分)这两个概念。君格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两者的结合,自我才是完善的。现在,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所用的这个术语——心理的双性化,是指作为心理特质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双性化不是女性社会角的自由化,与性无关,也与生理特点无关。如果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那么它就应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 双性化人格的优势 贝姆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强,并能在各种情景中取得成功。她充分看到了双性化的价
值,认为在将来会有一天,双性化的人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也有一些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有关理论研究认为,两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的长处与优点。男性气质多表现为独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欢竞争性强的激烈活动。女性气质多表现为温和、敏感、被动、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而双性化人格则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优点,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认为这种双性化人格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的一些成语:“静如淑女,动若英豪”,“绵里藏针,柔中有刚”等都是对双性化人格的生动刻画。研究结果证明,双性化者思维敏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乐于助人,适应能力强,行动充满魄力,沉着,言行一致,独立积极,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该研究还发现,双性化者 90% 担任各级学生干部,成绩优异,在班级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不仅能恰当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常常在舞台上、辩论竞赛中和运动场上看到他们的英姿。 双性化者尽管专业、家庭背景不同,但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即较强的责任感、自信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心理。该研究结果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 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含义是: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男女学生的人格双性化,从而形成理想的性别角
,防止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消除性别图式。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培养双性化人格的途径和方式。 对双性化人格优势的质疑 双性化人格的优势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它引起了许多有关的研究。与人们的期待不一致的是,一些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人们的理想。 但是,从这些对双性化人格优势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培养女性具有某些男性化特质(即男性的长处),赋予女性化的特质以价值,是培养双性化人格和消除性别图式的重要途径。
两个人性格非常 一致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人性格差异很大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我们也许会发现现在个性比较火爆的女孩子是越来越多了,同时还有一些男孩子给人感觉不像以前那种形象,好像越来越趋向于中性化。但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性格在恋爱当中反而比较吸引人。 “异想天开的异是什么意思我的野蛮女友”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现在心理学界也有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女孩子有女孩的性格,同时又具备男孩的性格。比如说她很独立,很坚强,挺有主见,甚至有时候挺厉害。这些性格以前只赋予男性,但现在的女孩子身上也有,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女孩子也不失女性温柔的一面—一个同时具备有女性性格又有男性性格的人,我们管它叫“双性化”。按以前传统的概念,男性就男性化特征特别多,比如刚强、勇敢、独立、自信,像个男人。但如果一个男人比较细腻、温柔,我们会想这人女里女气,不太能接受了就给他一
个很负面的词。但现在一个女孩特别活泼开朗,还仗义,爱打抱不平,有人说像个男孩一样,或特别疯,也是很负面的评价,我们以前看人的时候就是这样,但现在不太相同。现在我们把一些词赋予男性特征,比如勇敢、果断、坚强、冒险、独立、自信等,我们也把另一些词赋予女性特征,比如善解人意、温柔、善良、体贴。假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那些描述男性性格特征的词,同时也有描述女性特征的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双性化”了。若是在一个人身上具有男性化的词比较多,我们就叫男性化性格特征,也许有的女性就是这样。另一方面,女性化特征比较多,我们叫女性化性格,女人是这样,男人中可能也有。还有一类人,我们发现他身上男性化性格特征也不突出,女性化特征也不突出,我们叫“未分化的人”。现在按性格特征来讲,我们可以把人分为四种。恋爱中我们会跟某一个性格特征的人相处,会因为对方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满意度不同。 哪个满意度最高? 具有“双性化”性格特征的男孩跟具有“双性化”性格的女孩恋爱,一直到走进婚姻,他们对婚姻和恋爱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以前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以前认为一个特别男性化的男孩,跟一个特别女性化的女孩,他们的结合可能是满意度最高的,现在研究的结果不是这样。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的弹性是比较大的,他双方面的特点都有,因而对方的满意度可能会增高。比如你需要一个很勇敢、坚强的男朋友,但不等于你不需要他的温柔体贴,因为这是人性,我们必须回到人
性本身。人性的本身是超越性别的。比如我们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等。有个词是“大男子主义”,有时你会觉得他很“男人”,但是因为大男子主义,他有时就不尊重女朋友。他常到外面去打架,你可能就没有安全感了。所以只具有男性化特征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满足人其他的心理需要。作为男人也一样:假如男性需要温柔、关怀、体贴,从一个女孩子身上能得到,但并不等于你不需要另外一方面,比如她是个独立自信的人。假如她天天靠着你,你就真的没办法独立了。而且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这么激烈,女孩子在这竞争当中,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不会因为是女的就会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尤其现在高科技时代,你会发现性别在这当中已经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区别了,所以这时候的工作,可能有双重性格特征的更有优势。工作中一样,人际中、恋爱中也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双性化性格特征的人在相处、做事情、情感满足、心理需要等方面就能给对方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满意度,所以他们的关系更稳定。 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比方说一个女性,她身上女性化的特征占60%,男性化的特征占了40%,同样反过来讲,如果一个男性,他的男性化特征占大多数,女性化特征也有,这样的两人就会处得比较好吗? 对,应该是这样的。假如我们拿婚姻的例子说,有的男人,他可能外面有婚外情,妻子觉得特别不高兴,不可理解,其他人也不可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这个女性,是个标准的妻子,
按传统的观念在家里照顾孩子、做饭,对老公照顾得无微不至,说话声音特别小,从来不会跟人吵架,什么事都主动问丈夫“你说怎么办吧”!大事小事都交给丈夫解决。按传统标准这妻子简直完美极了,但这个男人好像那么不珍惜,到外面别的女人。现在用心理学的东西去理解,其实是能够理解的。这个妻子身上差了一些东西,就是她没有一点主见,没有独立和自强,今天转了一圈说回来,我觉得里面一定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可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社会的价值观问题。有时候并不是男朋友(女朋友)不喜欢对方这种具有相反的性格特征,而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女人就该怎么样,是这种东西导致了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可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观念,跟现代社会发展是比较适应的,但可能传统封建的那些东西在现代人的身 上多多少少还是有的,于是人们就会用一种传统的模式去套,以为这样才最好等等。这些东西有可能影响到两性交往中,特别是恋爱中。因为恋爱中人的期望值一定比跟其他异性交往要高得多。如果这种观念特别根深蒂固的话,我想就会影响到两性关系的发展。但是我想,如果现在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刚才我们说的这种研究的最新观念的话,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反而能享受生活,享受两性沟通中给彼此带来的幸福快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