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唱歌教学模式探究
桂林市秀峰区教研室黄珊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体现了教学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的组合等教学思路,能将音乐教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唱歌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课标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传统的唱歌课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基本过程为:发声练习—复习旧歌(可略)—导言—范唱—教唱曲谱—朗读歌词—依谱唱词—艺术处理—复习巩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材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课程
发
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研究。
一.该模式的特点
该模式倡导“乐学、审美、自主、创造”,其核心是“审美”。该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及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审美体验,对歌曲文化美的感受理
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力。
二.该模式结构框架
激趣—铺垫—掌握—巩固——创造——结课
三.小学音乐唱歌课“审美式”教学模式的说明:
本模式分为四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
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
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
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
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
好唱的歌曲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结课
四.该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综合运用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唱教学法等多种学科教学方法。
下边以桂林市乐小学赖东红执教的湘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江南小曲》之《茉莉花》教学实录作说明: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游戏等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师:同学们,有一首民歌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网上还把它被誉为我国“第二国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教师弹奏《茉莉花》的旋律
3.学生回答歌曲名,哼唱歌曲
4.板书课题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任何歌曲都有它的背景:有的是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背景,有的是创作背景,有的是内容的故事背景,还有的是情感、情绪的氛围背景……这些背景就可以构成歌曲教学的特定情境。这一阶段,教师以恰当的提问或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教学
师:歌曲《茉莉花》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作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歌曲,我们的歌唱家宋祖英把《茉莉花》带到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再现了我们美丽而神秘的中国,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1.听赏宋祖英维也纳音乐会歌曲《茉莉花》。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情感铺垫。教师视屏播放宋祖英在金大厅演出的场景,引出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唱好歌曲的欲望。】
2.说说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
3.听赏课本《茉莉花》歌曲示范演唱。
4.说说课本歌曲童声演唱与宋祖英演唱的区别。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对歌曲进行多遍的听赏、深入的审美,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歌曲的美感进行挖掘、品味。歌曲《茉莉花》最具魅力的就是运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风格美,并富有韵味地唱出这种美,就是教学的重点。在本阶段教学中,师生是通过对歌曲情绪、速度的区别来触及这种美,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评、模仿等活动,深入地品味这种美的。为接下来的“自主学唱”、“审美表现”做好了教学铺垫。】
5.师生对比演唱《茉莉花》,师生互评。
6.引导出“休止符”和“连音线”,解决难点乐句:
7.跟琴准确的演唱全曲。
8. 跟琴唱谱。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本阶段亦可称之为“歌曲学唱”,是学生在美感动力驱动下,进行的尝试把握歌曲表现的练习。在前一阶段,经过反复多遍的欣赏,学生对歌曲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歌曲的学唱可以以一种更加自主的方式完成,总的来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视唱进行。本课歌曲学唱是采取先自己直接随琴跟唱,再根据对比教师的范唱,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纠正
的方式学会的。自主学唱的方式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使这些能力在新歌学唱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得以巩固。】
四.处理歌曲
(1)引导学生在情绪、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力度变化演唱处理。
(2)学生展示个性演唱
(3)师生互评、鼓励
(4)有感情的齐唱全曲
(注意情绪、力度的变化,用高兴、赞美的情绪和p mp mf <>等不同
力度演唱)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模式最终的学习效果就是通过本环节来集中体现的。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审美性的,声情并茂的演唱,是本阶段的全部任务。之前,
学生已对歌曲获得了足够的审美感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表情、音、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把这种美的音乐形象、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完成一次富有美感的歌唱表现。这个环节容易被理解为是传统模式中最后两个环节“艺术处理”和“复习巩固”的二合一,其实它与前者有本质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模式中的“艺术处理”由于缺少之前教学环节对“审美感受”的充分铺垫,学生对歌曲的美感体验不足,进行“艺术处理”时,就可能显得很被动,表现为情感唤起缓慢,处理歌曲的思路与方法相对匮乏等,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教”学生怎么做。而在本模式中,由于有了之前对歌曲足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表现能力都处与积极的状态,学生乐于并且知道该怎么去表现,学习更加主动。其二,传统模式的“艺术处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本模式在“审美感受”和“自主学唱”阶段都进行了“审美表现”的启发。从以上课堂片段可以看出,关于如何进行“审美表现”的交流、讨论与尝试等活动,已成为前两个学习阶段的一个难以分割的部分,对“审美表现”的思考和实践,贯穿了学习始终,也使得本模式呈现鲜明的“审美性”特征。因此,本阶段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表现,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前面各阶段的学习成果之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歌曲审美表现的完整性或多样化,是巩固、整合、拓展与升华。】
五.歌曲拓展
1.“开心点歌台”,学生点歌欣赏不同地方特的《茉莉花》
(1)东北民歌《茉莉花》(2)李虎《茉莉花》
(3)马小倩许岚岚《茉莉花》(4)伦巴《茉莉花》(5)阿里郎《茉莉花》
2.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学生互说听后感受
3.学生开“演唱会”
(1)老师提出要求,分4个组练习演唱
要求:选用“开心点歌台”中不同特的《茉莉花》来练习演唱,再加上前面我们在情绪、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练习,看那一组的歌声最动听。
(2)学生演唱会,学生展示表演唱《茉莉花》(2—3组)
(3)师生互评、鼓励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此环节,教师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律动、表演等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课中,教师以演唱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造性地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六.小结下课
1、师生互相小结所学内容
2、教师总结
同学们,歌曲《茉莉花》让我们意犹未尽,民族歌曲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所以说民族的受人欢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共同拍手演唱《茉莉花》)
【教学策略:此为歌曲教学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完美结课。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的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本课中,教师先将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用回味式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开始尾声,最后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后,师生再次演唱歌曲,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是以“审美”为核心,具备“乐学、审美、自主、创造”特点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综和应用。此教学模式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故居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用此教学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