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那些解体的联邦国家,除了苏联外竟还有7个之多
联邦制(英语:federation)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视国家领导人为君主或民选领导人,联邦制可分为联邦共和制和联邦君主制。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国民享有联邦和各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白罗斯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乌克兰)、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南斯拉夫南斯拉夫,1929年-2003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曾用名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以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兼并语言、文化相近的周边小国黑山王国,吞并原来从属于奥匈帝国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而形成的国家。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起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分裂为南联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南联盟2003年重定新宪法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独立,塞尔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2008年科索沃“独立”。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
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捷被纳粹德国占领。1945年5月9日,捷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 。先后更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年)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8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仅次于美国、苏联、德国(德奥合并后)、英国、法国、意大利,高于日本、西班牙。在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及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人口1563.8万(1989年)。西印度岛联邦西印度岛联邦(英语:The Federation of the West Indies,又作the West Indian Federation),是在1958年1月3日至1962年5月31日间短暂存在的加勒比海上的联邦。该联邦有数个英国殖民地组成。由24个有人居住的主要岛屿组成,约有220-230个离岸岛屿和礁石。最大岛牙买加岛位于联邦的西北极,第二大岛特立尼达位于联邦东南部,第三大岛巴巴多斯位于联邦东部。联邦极西的开曼岛和极东的巴巴多斯,相距2,425公里,即1,310海浬,横跨22个纬度;极北的特克斯与凯科斯岛到极南的伊卡科斯角则有1,700公里,即920海浬,横跨12经度。各岛之间主要是广阔的海域。相比之下,大不列颠本岛横跨10个经度,西班牙全国横跨20个纬度,西印度岛联邦的领地领海总面积也相当大。但大部分省份都是集中在东加勒比
海的小岛上,除了在联邦西部的牙买加和其属地。但很快联邦因为内部的政治纷争而被迫解散。分裂为以下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开曼岛、 多米尼克、 格林纳达、 牙买加、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维斯、安圭拉、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达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岛。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原来的计划还包括伊拉克在内,但因为局势不稳定而未加入。1958年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整个联盟因此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United Arab States)。由于埃及的个别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退出,12月北也门也退出,阿联虽然解体了但埃及仍然保留这个国号直到1972年为止。马里联邦马里联邦(法语:Fédération du Mali),是于1959年4月4日至1960年8月20日间存在于西非的一个联邦国家,现已解体。1959年4月4日,法属苏丹和塞内加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决定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结成联邦,首都设在达喀尔,总统由莫迪博·凯塔担任,以古代马里帝国的名称命名为“马里联邦”。1960年6月20日,该国宣布完全独立。但是不久之后,塞内加尔和苏丹就因为是否应当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出现政治分歧。8月20日,塞内加尔宣布退出马里联邦,保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苏丹则保留了“马里”这个名称,并于次月宣布退出法兰西共同体。中非联邦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
联邦(英语: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又称中非联邦(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是一个英国统治下的自治领,其范围大概包括今日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及马拉维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帝国主义逐渐消退;欧洲各国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其中也包括了英属的北罗德西亚、南罗得西亚以及尼亚萨兰这三个地区。为了平息当地逐渐高涨的独立声浪,英国政府乃合并此三地、命名为“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于1953年8月1日正式成立。其目的是能够在当地的黑人民族主义者及位居统治地位的白人之间,采取折衷方式来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政治实体。1963年12月西印度岛位于31日,尽管在总理罗伊·韦伦斯基努力阻止下,联邦仍然宣告正式解体,其后逐步形成现在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3个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联邦曾经是东非一大强国,领土达至现今的苏丹和索马里;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相继侵入;19世纪初分裂为许多公国;1868年英国侵入;1889年获得统一。1890年意大利侵入,宣布埃塞俄比亚受其保护。1896年意大利被击败,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1936年又遭意大利侵占,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二战东非战场上意大利被英军击败,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被英国托管。1941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回到首都复位,在政治上彻底倒向美、英。“埃塞俄比亚”国名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力扶持埃塞俄比亚,把埃塞变成其在非洲的代理人,与埃塞签订了10多个军事
和经济协定,并在埃塞设立了军事基地,给埃塞的军援高达1.5亿美元,占当时美国对整个非洲军援的一半,还派出军事顾问小组负责训练埃塞军队。埃塞俄比亚建立起一支很有规模的装备比较现代化的军队。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埃塞俄比亚立即宣布加入联合国军出兵朝鲜。美国回报以大力推动将联合国托管的厄立特里亚并入埃塞俄比亚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称:“从正义来看,必须考虑到厄立特里亚人民的观点。但是美国在红海盆地的战略利益与安全考虑及世界和平使得这个国家必须的盟友埃塞俄比亚。”1950年12月2日联合国大会采纳了美国意见,通过了390号决议,英国对厄立特里亚的托管在1952年9月15日前结束,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组成一个联邦,厄立特里亚具有自治的行政管理权与司法权、旗帜及内部事务包括警察、税收;联邦政府负责外交事务、国防、金融、运输。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
题。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埃塞俄比亚失去了全部的海岸线,彻底成为一个内陆国。同时与厄立特里亚一直存在着矛盾而不得不借助于吉布提和索马里兰的港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