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物
【凌 空】 [zct0613@sohu] 发表于04-07 13:29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大多是帝王将相,也有一部分是后宫佳丽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帅。但是中华的历史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而改变。或是因为他们的明智之举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或是因为他们的狭隘、愚昧而阻碍历史的发展。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十位。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1 赢政

赢政就是秦始皇。他驱动百万大军,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的伟业;他又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派将军蒙恬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下令焚书坑儒;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

这就是秦始皇赢政。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到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赞叹者着眼于他的统一伟业,谴责者抓住他的暴政。然而,问题在于,历史上的帝王们的功与过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那么容易一截为二。秦始皇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例。如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征战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有数十万甚至是成百万的生命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但统一战争确实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又如焚书坑儒,后人大多予以严厉谴责;但平心而论,秦始皇在主观上恐怕也有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愿望。但是凌空认为秦始皇就不失为是一个对中华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虽然他也有不少可以指责、可以批评之处。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2 刘彻

刘彻即汉武帝,随着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相信大家对他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更是破格用将,提拔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打败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一举解除了匈奴人对我北方边境的强大威胁,空前振作了中华民族的士气;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派使者深入西域,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其实在我的心中,刘彻最大的功勋就是打破了匈奴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也有人会说当今是和平的社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国力作为强大的后盾,是绝对不会有所谓的和平的。试想如果我国不是在六十年代就研制出了、的话,我们中国会象现在一样的被尊重吗?不!恐怕我们现在的日子不会比伊拉克、朝鲜、伊朗好到哪儿去!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3 杨坚

杨坚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或许你会认为隋朝不过几十年的短暂朝代,对于历史的进度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影响,那你就错了,自从东汉王朝灭亡以后,中国变陷入了长大270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动荡中。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最后的五胡十六国,中国的北方先后被匈奴、鮮卑、羯、氐、羌外族统治,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小政权,“胡服骑射”还险些葬送了我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杨坚废掉了周静帝后夺取帝位,建立了隋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力量迅速强大起来,他率兵消灭了南方的陈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中国重归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杨坚不长的统治时间里,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的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内令人民安宁生息,挽救了危难中的中华文化,推动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功业之伟大足以流芳千古!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4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随着有关他的电视剧的广泛热播,相信大家对他也都比较熟悉。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李世民率领着秦琼、尉迟敬德等将军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由于李世民的功劳原来其兄李建成之上,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才是唐王朝之开国皇帝。

后来李世民借着“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不久突厥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订立“便桥会盟”。他还善于用人,尤其是直言敢柬之士,如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他善待百姓,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被万世传诵。

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同时,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5 赵匡胤
宣武门之变
赵匡胤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仍都开封(东京)。

宋太祖继续进行周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先后灭荆南、后蜀、南汉和南唐。至开宝八年,除吴越、北汉和漳、泉二州外,五代十国时的各个割据政权全被消灭。宋太祖即位不久,就以优厚的俸禄为条件,解除了曾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之后提拔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领。接着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的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由枢密院掌管全国军队的军政。三衙统率禁军,但无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但不统率军队,两者互相牵制,皆听命于皇帝。

赵匡胤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作必要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政府,调运到开封或指定地点。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选择身强力壮、能征善战者收补禁军,使州郡兵力不能与中央抗衡。宋太祖对辽用金帛赎买收回了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16州,在位期间与辽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对割据夏州的党项拓跋氏,持优容态度。他的一系列措施,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巩固了王朝统一的统治。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6、铁木真


即元太祖成吉思汗,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成吉思汗在征服蒙古各部落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军事、政治、护卫、宫务管理等制度,并制定了法律条例。他还命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从此,蒙古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 

蒙古统一和迅速强大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忽必烈,从公元1205年起,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亚洲西部的许多国家,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畔,建立中国历史上版图最辽阔,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帝国。他打通了亚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特别是把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7、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代开国皇帝,即明太祖。他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后加入郭子兴起义军,郭死后掌兵权,被韩林儿的宋政权任命为左副元帅。次年攻克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采纳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迅速壮大实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同年出师北上,攻克元大都,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时,废秦汉以来的丞相制,极力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编撰《大诰》三篇,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经济上取消元代部分苛政,减轻农民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大规模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行屯田,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我看来,朱元璋的最大功劳莫过于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从新建立了我大中华王朝,这要搁现在,决不亚于推翻殖民地政府的功劳。但是之后的“焚书坑儒”又直接破坏了我中华的历史文明,也为日后“燕王勤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个功过各半的人物。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8、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康熙大帝,关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也不用偶细说了,16岁擒敖拜,之后又灭三番,收台湾,平准葛尔叛乱,北击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但是这些功业中我认为只有收复台湾才算是最大的功劳。另外,他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但是,光芒遮不住他的狭隘,也正是在康熙的统治下我中华民族才渐渐的落在了世界的后面,尤其是国防军事实力。由于他的妄自尊大导致了闭关锁国,是中国彻底的被尘布故封在世界的东大陆,由于他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了大量的军工产品如火、大炮等没有装备到军队中(当时曾有人建议清军是装备先进的军火,但是康熙怕这些军火流落在民间,更怕汉人掌得到这些军火后用来反清,怕丢掉自己祖宗的皇位,所以就没有批准。)正是这中狭隘的民族观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满清的时候开始渐渐的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到清朝的后期被人欺负就是必然的了。记得有位智者曾经说过“如果康熙是汉人的话,中国的国防军工也就不会受到限制,那么中国的军事实力也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样子”。这句话乍看也许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细想之后还是觉得有一定的道理的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9、慈禧

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咸丰年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后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病死,6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这老家伙可是个狠角,先是发动辛酉干掉了载垣、端华、肃顺等重臣,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同治帝病死后,因为无子。她立其4岁侄(亦系外甥)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

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訢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在名义上将皇权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她还镇压了光绪帝实行的戊戌变法,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硁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并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

慈禧太后可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主,对内争权夺利,那小心眼机灵着呢,可以说是位阴谋大师级的人物,试想如果不是她阻止“戊戌变法”变法的化,中国何至于会沦落到以后的境地,但是她那灵活的手腕到了国际舞台上就不吃香了,到处的装奴才,丢我中国人的脸。我看也只有吕后能与之相比了。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10

就不用多说了吧,是我们万众敬仰的,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百年的“三座大山”,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殖民主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的站了起来。最为可贵的是在他老人家的号召下,中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自行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使中国人的腰杆子彻底的硬了起来。也正是因此,才使得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的提升,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