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寺庙的美学价值
摘要 :在中国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字:寺庙、建筑、美学价值
佛教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传入中国的年代始于汉明帝。据史册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同时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布置总是对称的,即主要建筑物在主线上,次要建筑物分别以主线为对称轴左右位置,总体设计主次分明,房屋排列俨然有序,寺庙传承了这一建筑风格。在此基础上,寺庙因其宣扬的理论,以追求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在建筑中穿插了园林风格,
达到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寺庙都建在山林中的原因。中国南方的寺院,多半依山布局,在建置上、风格上与北方寺院不同。院落虽比较局促,而寺外有茂林、有峰峦,气象仍显开阔。如峨眉山麓的报国寺、半山的万年寺、山顶的接引殿都如此。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与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就可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
1、中国寺庙建筑美学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琉璃瓦饰,寺院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因它有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故又称“吞脊兽”。大吻产生于汉代,称鸱尾。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鸱是大海中的鲸,佛经上说它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故造鱼形用以保平安。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其顺序是:由一个骑凤的仙人领头,后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狡猊、押鱼、懈豸、斗牛、行什等。
彩画,原是为了木结构防腐,宋、元以后,彩画已成为寺院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特别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画,几乎成了明清时期寺庙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那些用琢墨、大点金、和雅五墨(指青、绿、丹、黑、白,因不用金饰,故称雅五墨)绘成的龙锦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庙黑黄的瓦面、朱的檐柱、白的台基相配,彩浓重而有鲜明的对比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更加绚丽灿烂。
寺庙建筑的石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装饰艺术,可称为建筑装饰石雕,包括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柱式、方形和古建筑形式装饰。传统建筑装饰虽然有很多部分,但为了达到装饰与整体的协调统一,其石雕装饰也遵循主次顺序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寺庙建筑石雕装饰与传统审
美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化,也是审美思想的体现。总体而言,寺院的装饰石雕艺术形式延续了精工雕刻的特点,注重局部细节。它的装饰被广泛使用。石坊、石栏、石阶、石柱充分体现了建筑石刻的艺术特。
2、佛教雕塑美学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宗教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佛教雕塑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影响是,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
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在技巧上由简明朴直发展到了精巧圆熟;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佛教雕塑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前进。
3、佛教绘画美学
中国佛教绘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像和图两大类。像主要是佛像、菩萨像、明王像、罗汉像、鬼神像和高僧像等。图有绘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佛传图,绘画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为菩萨时教化众生的本生图,描绘某一佛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经变图,以及描绘佛教故事图和水陆法会殿堂上使用的水陆图等。这些艺术品大多结合佛教慈悲度世的理念,宣扬佛教伦理道德和宗教学说。
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显著的。它不仅在形象上创造了许多典范的作品,新创别开生面的形式,而且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这些题材的内容无疑是宗教性的,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度世情怀,这就是艺术家们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佛画表现了生活中的欢乐与苦难、情感与希望,表现了人们的坚强、镇定、忍耐、牺牲等宝贵的品格。
4、佛教音乐美学
在中国,宫廷和民间音乐的发展受不同宗教、不同政权影响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佛教音乐并不起源于中国,由于进入中国边界时受到语言和音韵的隔阂,因而吸收中国民间曲调,改用汉语歌词。此后,佛教音乐就一直在吸收当地音乐中发展成适宜中国的生存形式。在中国佛教最初是在皇帝以及王公贵族内部流传的,因此不具有那么强的民间性、普遍性。这是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广的国土造成的频繁地域间音乐交流造成的,也是我国古代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吸收儒家文化和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文化经济体系和丰富的民间音乐。中国最早的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是记录古琴的指法和弦位,弦索谱是记录琵琶、筝等弹拨乐器的演奏位置。因此中国早期记谱法是注重音位和演奏法。因此宗教对于音乐的影响程度大不相同。佛教音乐广泛吸收西域器乐。佛教中兴起的法曲、说唱变文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佛教音乐具有了较强的民间性。
总结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而追求在空间的流动中展现。中国建筑形成体结构时,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显现出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
体之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园林,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精华核心部分总是深藏于内,绝不张扬于外。虽处一墙之中,有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留有空隙,有条件就一定要饰以亭池草木。中国建筑的这些特点使人足不出户,身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建筑艺术也有外向开放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作者凌俐云《从佛教建筑称谓流变探其形制的进程》浙江大学,页数:98
2. 作者刘建军 关晓磊 郭东恒《云冈石窟山顶东部北魏佛教建筑遗址发掘报告》石窟寺研究. 2021,(00) 页码:1-50
3. 作者宋坤璐 梁江《佛教建筑绕拜空间的演变及动因》新建筑. 2021,(03) 页码:115-119
4. 作者何峰 牛静静《国家级佛教建筑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41(02) 页码:332-341
5. 作者宋兆颖《禅境在当代佛教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策略与方法研究》沈阳建筑大学页数:109
Харкі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міського господарства імені О.М. Бекетова
ORCID:0000-0001-9554-774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