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
丛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建立以后,百丈禅师又根据佛教律仪和丛林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传久远的丛林制度。本文现对丛林的基本制度分别作一介绍。
一、 挂单与安单
“挂单”与“安单”是我国汉传佛教中经常习用的名词。“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五,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与挂单相应的是“安单”。所谓“安单”就是指云游僧参访到心仪已久名山古刹之后,要求在该古刹常住下来,寺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确认讨单僧人符合入住的条件,便会允许其入住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安单”。本文现分别对两者分述如下:
1、 挂单
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目p称之为“挂单”。“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单”。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比丘才可以离开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访他寺,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
现代的云游僧,如果想暂住某寺,就可向寺方要求挂单。在挂单时,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时要按以下程序进行: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候,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知客师穿着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僧也随之坐下。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X下X,要直称自己名XX。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知客师检阅戒牒。送单:“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再“顶礼寮元师父”毕,寮元师喊:“送知客师回寮。”此刻学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来历不凡者,通常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
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2、 安单
“安单”,是指行脚僧在寺中挂单已久,希望正式成为寺中的一员,以便在寺中长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也认为可以与之共住,这样,就要为行脚僧举行“安单”仪式。
安单,对于行脚僧来说,意味着他从此不再作为寺院的客人暂居寺内。对于寺院来说,则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故“安单”仪式要比“小挂单”正规,古板。
“安单”仪式过程,与“小挂单”不少相同之处,如亦需由侍者发榜,堂司根据报榜,请行脚僧用茶,在用茶之后,检验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单者要在参头带领下,从前门右手依次进入禅堂,走至圣僧像前,排成一列,烧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来站立之处,等待维那将度牒或戒牒发还大家。发完之后,维那即向诸寮发送报榜,榜上写明姓氏、时间、籍贯、年龄及出家师父姓氏、受戒名称、地点等等,并注明白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单”仪式举行之后,行脚僧就失去了行脚僧的身份,而正式成为寺中一名清众了。不过,
新安单的僧人习惯上还要举行一次“谢安单”的答谢会,会前,新安单者需出榜报众:
新归堂兄弟来日粥罢,诣方丈谢挂单。今X月X日,侍司XX报。
答谢会多在法堂举行。堂中要庄严地设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几炉瓶烛台,请出住持,屡谢屡拜,并再三谦恭地表示对自己能于寺中安单感到莫大荣幸。而住持在“谢挂单”之后,还会特地为新安单者请茶。
现代丛林的安单程序比古代简便,要求讨单的僧人在经过寺方…‘定期限的考察(考察期通常为三个月或半年),对表现比较好的给予安单。安单前,寺院主要领导通常会开会对该僧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在得到大众认可后,方丈和尚便会通知客堂为安单。客堂接到通知后,会为该僧安排房间,挂单僧即可从云水堂搬出,成为寺院正式的僧人。寺院也会安常住的标准为其发放单资。
与古代的清规相比,当代很多寺院的挂单和安单程序已经大大简化。不过,历代的祖师按照丛林清规宋制定这些制度都有其时代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对祖师所制定的繁琐仪式妄加指责。相反,认真研究祖师所制定的严谨制度对我们的修行具有——定的指导意义。
二、 请销假
佛教有完整的请销假制度,佛寺中的僧人,上至方丈和尚,下到一般清众,凡有事外出或因生病等不能参加寺院的日常佛事活动,应向寺院请假,假期结束,还要销假。
请假的类别。有香假、殿假、坡假、暂假、长假、事假、病假、参假、私假、公假等。现以请假外出为例,说明请消假的程序:佛门中的请假、告假、消假,除了要先在殿堂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或消假外,应向住持和尚及知客禀告。
请假外出的僧人,假期结束回寺后,应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销假,次至师父处顶礼销假
丛林中,大和尚外出也一定要向知客(客堂)请假,由侍者代劳,向知客师说:“大和尚请假至〇〇。”知客闻言要立即回道:“给大和尚送驾。”
大和尚因事外出,全寺僧众应齐集大雄宝殿,由维那敲磬云:“大众师排班向上给大和尚送驾,礼佛三拜。”大众三拜毕,然后大和尚呼:“给大众师父告假,礼佛三拜。”大众一齐三拜结束。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大和尚外出回来时,全体僧众当穿黄海青,齐集山门口列队迎接。然后跟随大和尚到大殿礼佛销假。销假仪式也是由维那敲磬云:“大众师排班向上,给大和尚接驾,礼佛三拜。”三拜结束后,大和尚再呼:“给大众师父销假,礼佛三拜。”全体僧众一齐礼佛三拜结束。
三、 请退职
请退职制度是佛门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代表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圆职有二义: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执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
请职者吃饭。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XX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XX法师书记兼纠察”等等,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期头期尾”、“请职圆职”。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执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握有实权。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顶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从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四、 普请
普请是丛林中令大众从事杂务劳役。俗称出坡。如佛诞日摘花、晒藏、平时的洒扫、搬柴、摘菜等,皆是普请的事项。普请的具体规则,元代《幻住清规》云:“公界普请,事无轻重,均力为之,不可执坐守静,拗众不赴。但于作务中,不可嘻笑,夸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顷众缘。事毕归堂,静默如故,动静二相,当体超然,虽终日为,而未尝为也。”《敕修百丈清规》则说得更为明确:“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众合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则自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关于僧众在日常作务中修行的事例,佛典中亦有类似的记载:
一天世尊在逝多林中看见地上的落叶,亲自拿起扫帚扫地。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见状,亦马上加入行列,将庭园打扫得焕然一新。随后,世尊即开示扫地有“自心清净”、“令他心净”、“诸天欢喜”、“植端正业”、“命终之后生天上”五种功德,希望大众皆能广植清净福田。我国自唐朝开始即有出坡佛事,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奠定道场规矩,更将砍柴挑水、日常劳动融入佛法当中。直至八十几岁,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带领大众出坡作务。
在现代丛林中,普请仍然是一种普通的公众活动。特别是在一些拥有田产的寺院,普请活动更是频繁常见。在普请之前,客堂都会挂牌通知僧众普请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有的寺院是通过开会或表堂的方式通知大众。
此外,大众一同出坡,亦能放下彼此的执持,同舟共济,不仅广结善缘,更能创造和谐的气氛。《金刚经》云,若能放下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出坡不仅自利利他,更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缘。
五、 普茶
普茶是丛林中一项基本的集众喜庆活动。每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请大众喝茶、吃点心、相互谈心,在年终的普茶聚会上,住持和尚通常会对僧众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对大众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有时住持和尚还会要求大众对丛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大众在饮茶、吃点心的温馨气氛中相互交谈,对寺院的发展建言献策。由于每个寺院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也稍有差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