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来,供案成了寄托“工具”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来,供案成了寄托“工具”
祭祀活动
家具作为房屋中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用品,起源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了席、床、茵褥,大禹制屏风,周公做帘,从古人由席地变为垂足的起居方式演变来看,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家具经历
了从低型到高型的转变。供案作为一种因祭祀礼仪而生的传统家具,其造型与功能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祭祀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即使如今供案的礼仪功能不断淡化为装饰功能,其与祭祀文化之间的渊源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供案与祭祀文化相伴而生
中式传统家具中一般几案并称,泛指长条形的桌子,承担的主要是修身养性的文化功能,如摆放陈设的条案、读书写字的书案等,而以腿足在面沿四角为外形特的桌,其实是由几案的造型及功能升级而来,成为了日常饮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案中的供案,主要满足礼敬祖先牌位或神灵塑像的供奉仪式需要,可以说是地位最超然的中式家具,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神圣、庄重和严肃的祭祀礼仪是必须满怀虔诚、敬重的心态去对待的信仰仪式。
1、“万物有灵”,祖先要供奉起来,供案成了寄托“工具”
《礼记·礼运》有言:“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在“万物有灵”的观念基础上衍生了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成为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礼制,强调“家文化”的延续、传承,在民间信仰中
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汉字的构造来看,“祭”“祀”等含示部的汉字涵盖了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供案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通过分析示部字形、考究其字源指出,信奉天地鬼神的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既能泽被、造福后代,又能秉承天意降祸子孙于是在居
所中设立供案供奉祖先的牌位,为祈求祖先保佑,降福免灾,在牌位前的供桌上以香火、鲜花、美酒、水果、菜肴等祭品进行祭祀。
由此可见,支配祭祀文化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祖先崇拜。供案又被称为香案、祭案,作为敬供先人的祭祀专用家具融入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最早的供案是什么样子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成语典故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所谓“俎”就是指砧板。其实,“俎”是可以上溯至夏朝之前的几案雏形,为四只矮足向内收进支撑俎面的造型,大多用于切牲畜及陈列肉品,以祭祀神灵和祖先。
一直到周代后期、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案的名称,案面较宽,可以用于日常饮食之中。正如后世几案并称,与俎相配的礼器为“禁”,是在祭祀时放置樽、豆等酒礼器及祭祀用品的长方体柜台。这种禁、俎相配的祭祀陈设格局一直到战国时期都依然盛行,俎可看作最早的供案形式。
3、俎的造型、材质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类型的俎不断出现。
《辞源》记载:“俎,礼器,古祭祀燕享,用以荐牲者,以木为器而漆饰之。”
其实,从有虞氏的“梡俎”、夏朝的“嶡俎”、商朝的“椇俎”到周朝的“房俎”,不仅在造型上有了新增枨距结构、四腿弯曲、外八字结构等改变,材质方面也从木器、青铜器变成了以漆器为主,种类和样式不断增多。总体来看,虽然外形各异,俎的长短尺寸和装饰始终变化不大,看上去普遍简朴而又不失华丽。以漆俎为例,从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来看,一般两端赤红,中间为黑漆髹饰,符合古人的审美观。
供案与祭祀文化在变革中共同发展
汉代各种几案类型不断丰富,甚至出现了轻巧灵便的食案,促进了室内家具功能的适应性细致分类。由于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习俗受到极大的冲击,祖先崇拜的信仰、席地坐卧的起居都在逐渐改变。而到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用的礼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现代意义上的供案所取代。
1、本土化的佛教祭祀促成供案应运而生
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75年)遣使自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在洛阳兴建白马寺完成传译佛典《四十二章经》,是公认的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始。由于历代官方的推广、打压及改造,佛教在迅速的传播过程中,其教义与道教、儒家思想交叉融合,共同构成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佛教寺院香火兴旺,同时佛教礼仪得以融入民间的祭祀活动,观世音
菩萨、如来佛祖等外来神佛不断本土化,也成为了人们祭祀祈福的对象。寺庙举行佛礼多用供案、供桌,而在建筑方面,斗供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室内空间,传统家具的高度逐渐升高,于是供案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了矮小的俎,成为用于礼仪、祭祀场合,如寺庙、宗祠、家祠、房屋正堂等处,专门供奉神佛、祭祀祖先的家具。
佛堂香案
2、佛教文化为供案形制“添新妆”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家具整体形制由低矮型不断增高的转变阶段,供案作为广泛陈列于佛教寺院的祭祀陈设器具,高度尺寸更是随之攀升,四足间有或曲或直的横枨相连,平面板两端出现翘头或卷檐,有了壶门结构,但总体而言仍然保持着简单的造型和较小的体积。
这一时期的供案上的陈设一般有经皮、佛具,其形式结构和装饰也出现了佛教特,如造型上模仿佛座下部内收的束腰结构,装饰上雕绘蕴含佛教教义的莲花纹、卷草纹、飞天纹、火焰纹、忍冬纹等。供案的这一次变革不仅使其式样、功能定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祭祀礼仪绵延至今。
唐代以后供案的流行与完善进程
除了祭祖敬神,每逢佳节时令所对应的民风民俗活动,也是我国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夕、元宵、端午、重阳等节日早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到唐代就有了阖家团聚共赏圆月的中秋佳节,而至此以后,重大节日几乎不再有变化。
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包罗万象,如在除夕夜敬祭宗祠,中秋节祭月等不同场合的仪
式中,无论是祈求祖宗保佑,还是求神拜佛,供案都是世人与天地、祖先、神佛等“灵体”进行精神对接的重要媒介,家家户户必备,人们通过对供案上供奉的对象上香致礼,表达尊敬与虔诚之意。同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供案形制不断完善,并臻于成熟。
1、宋元古人爱用的典型供案形制
在宋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垂足而坐的起居形式,高足家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家具种类和形式
的丰富多元,专用家具的细分更加完善,如出现了弹琴用的琴案,对弈用的棋案,摆设花卉盆景的高花几等。自此,桌与案除了形制上的不同,功能性上更趋于分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