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
上古时期的建筑--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建筑
一.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发源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印度的北方为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西面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要道进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南部的得干高原有森林和矿产,多澡泽草原。沿海平原区气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挖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
印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马里奥`布萨利指出,印度建筑的“整个建造活动具有一种巫术仪式的意义:首先要用占卜来进行选址,并要将魔鬼、精灵以及除神庙所供主神之外其他的神坻都驱逐出场地,以确保所选地段和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对应关系”。在马里奥`布萨利看来,印度建筑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中心”的表现。这一主题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都是同样适用的。每一座寺庙或是宫殿都是一个宇宙轴心、一个神圣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汇点。由于在整个印度地区直至今日都将村落视为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因此,将这种中心的象征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复出现的母题。这种观念首先是在摩亨佐达罗城得到体现。
公元前30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Mohenjo Daro),意为“死者之丘”。城市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一条主要干道宽达7米,城的西区是城堡,建在一个高约10米的人工平台上,城的北半部中央有一个水池,长12米,宽7米,深约2米,据推测可能是宗教祭祀建筑,水池的东面和北面可能是宅第,池的西面是谷仓。城堡的南半部是会堂和寺庙,会堂可能是祭祀用的,是一个每边长约28米的方形大厅,里面是四排砖砌的圆柱。寺庙的四周有柱廊,里面有走道和各种房间。另外城里还有高塔。从水池、寺庙等推断,这个时候古印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建筑也初步形成自己的形制。
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派别众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活动都以宗教为中心,我们以此可以来理解为什么印度的建筑主要是神庙。
像巴比伦人崇拜山岳一样,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可以称其为山岳和洞窟的建筑。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或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兰教来源影响的时候,不是用来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样,属于建筑艺术的一个较早的时期。”在印度,寺庙因其巨大的体量成为山的阴郁。在印度人看来,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轴心的象征。而神庙只有和山联系起来的时候才真正具有神圣性。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印度的神庙最主要是支提和毗诃罗。支提(Chaitya),原义是火葬的柴堆,泛指礼拜场所,在佛教建筑特指塔庙、祠堂或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利(Buddhist Chaitya Karli)的支
提窟。毗诃罗(Vihara)意思是休闲安居的园林,佛教建筑指的是僧房、精舍和寺院。早期的支提和毗诃罗是木构建筑。这种毗诃罗(僧院)主要包括一个方正庭院,围着几排僧房,它也许多达三层,或更多层。院子中间是一座小庭堂,有石柱或木柱支撑。而遗存至今的多为仿木结构的岩凿建筑,称作支提窟和毗诃罗窟。这种石窟建筑常常位于峭壁上的岩穴中,是印度典型的建筑类型。在印度人观念中,大地的隐深处和神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佛教的僧徒依山凿窟,这些石窟往往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
支提窟
印度神庙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卒堵坡(Stupa)。帕瑞克`纽金斯说,所有的印度庙宇都是庙山,佛教传统的古典结构都是卒堵坡,但它根本不是一座建筑物,而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土山岳。卒堵坡是用来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它往往采用象征天宇的半球形的建筑物。马奥里`布萨利指出,卒堵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一种神秘力量的中心;一种从外部看的宇宙形式;作为墓穴、衣冠冢或圣骨所;以及佛陀传教和圣迹的纪念物等。它还被建在占领的土地上,作为一种祭品和忠于土地的象征。它代替了祭坛的意义,并被视为法力遍及宇宙的佛陀化身。而据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卒堵坡具有“宇宙之树”、“众神之窟”、“宇宙之柱”以及“太岳之初”的意味。最著名的一个卒堵坡的建于公元前250年的桑吉卒堵坡。
桑吉卒堵坡的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半球体是用转砌成的,它的表面一层红砂石。四周有一圈印度特有的石栏杆,每面正中设了一个门,朝正方位。栏杆仿木结构,立柱顶上用条石连成一个环。门高10米,覆满了深浮雕,轮廓上装饰着圆雕,题材大多是佛祖的本生故事。在这里,卒堵坡真正成了佛的化身,它更是对佛及其统治整个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无边法力本质的显现,即通过一种非偶像化的形式来表现佛的存在。它已一种对天穹的阴喻,象征着佛的无处不在和无际无形。通过这种方式,佛不仅被视为的人类的导师,更被视为宇宙的本体,富有意味的是,在桑吉卒堵坡的顶端,有一个方形
石栏围着的直径逐渐变小的具有树的造型意味的圆形伞状结构。
桑吉卒堵坡
二.古代中国建筑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从地形上看,是西高东低,属于有大河流经的内陆形。像所有古文化文明一样,中国的文明也是在大河流域孕育的。原来认为只有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现古学的发现,确认了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从气候上看,中国属于暖湿亚热带气候,尤其是在两条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降水丰沛,适合与广泛耕种,是人类定居最佳的地段之一。因此,在中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定居的农耕方式。因此建筑的方式也是以土地为中心的村落和城镇。
上古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指先秦至汉,也就是从夏、商、周、战国、秦统一中国至两汉,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0年。就像西方的建筑是以古希腊为源泉,中国建筑也在先秦奠定了基础。李泽厚说道:“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本质,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个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基础规范”对于后代的建筑来说,其实就具有“原型”的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于先秦至两汉的建筑进行评价。
宗庙建筑是中国礼制建筑的一个体系。《释名》曰:“宗,尊也,庙,貌也。”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在殷墟、二里头、周原的宗庙遗址有
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宗庙。先秦时代的宗庙一直是一个谜。据史书记载,商汤建都在西毫。中国的宫殿遗址可以追溯到商代都城的所在,另外,商代中期的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也发现了宫殿基址。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在地,也发现数十座宫殿遗址。周代称王有六宫六寝,《周官 宫人》云:“掌王之六寝之修。”周代的都邑建在陕西西山、扶风,近年在这里发现了那时的宫室遗址。春秋战国,宫殿以台榭为主。秦国的高台建筑有近年发现的咸阳一号宫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