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华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玉持荷童子等,也是佛教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是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其形象更贴近当人的生活风貌而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今天的玉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用佛教来解释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间传说,南京雨花石的成因就是一典型例子。传
说,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满是砾石的小山岗。相传在1400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叫云光的在这里讲经说法,他佛法高深,直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的花纹美丽、彩鲜艳的小圆石子。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这一带叫做雨花台,同时,把这些美丽的石子称为
雨花石。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唐宋是玉雕的繁荣时期,唐代人物玉雕作品多以佛教为题材,是玉飞天就是典型,玉飞天人像以镂空技法制成,为飞天凌空驾云状。据说该佛是将鲜花和香味洒向人间之佛。宋代玉雕人物主要是各种形象的童子佛,典型的有执荷童子等。
佛教中各种玉石的收藏和运用之丰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及的。佛教寺院内运用玉石极为讲究,西藏布达拉宫和青海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寺院,其佛像和法器上装饰的多为绿松石、青金石、翡翠、白玉、青玉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4枚佛骨舍利子,其中一枚即放置于特制的玉棺中,可见玉器在佛教中的尊崇。观世音菩萨身上的首饰和宝莲座,弥勒佛的宝冠和宝座屏,是用玉石装饰的。四大护法金刚用的是青光宝剑、碧玉琵琶、混元珠伞、金龙花狐貂来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予以了玉石神圣的宗教彩。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已达极盛,尊佛之风十分浓厚,玉制佛教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据记载,最早的玉佛像是东晋瓦官寺中的“狮子国玉像”(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
北朝时期,雕刻玉佛之风盛行,北魏、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都曾下令玉工雕刻大型玉佛,置于寺庙中供奉。而民间也以玉香炉点香供奉玉佛,并且佩戴玉雕的观音、弥陀,垂挂玉念珠、玉手串等作为护身符来抵御疾病,驱除鬼怪妖气,使自己健康长寿,把玉石作为人与神、人与人之间承诺的中介,作为人的情感、愿望、信仰的载体传达于神佛。
玉石被宗教利用加深了它的神秘性,而其美丽、稀罕、耐久的特征也被不断用来表现和渲染宗教神圣的礼仪和教规,玉石的使用标志着宗教中等级、权力、礼仪、财富的不同。藏传佛教中把玉石分为“神之宝”和“人之宝”两大等级,属于神佛专用的是绿松石、青金石等以蓝为主的玉石,属于人用的主要有白玉、青玉、玛瑙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