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云中古刹善化寺
第1卷  第7期                    今  日  湖  北  理  论  版                    Vol.1      No.7      2007年    12月                    Today HU bei Theory Edition                    December  2007
收稿日期:2007-11-3
作者简介:李振明  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    037004
云中古刹善化寺
李振明
摘  要:座落于大同市城区西南的善化寺,俗称南寺,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且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时代的佛教寺院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像艺术高超,既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又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研究辽金时代的建筑思想、设计艺术、宗教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大同  辽金时代  善化寺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07(2007)07-0037-02
善化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俗称南寺。它是一座非常古老的佛教寺院,其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布局严谨,是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佛寺建筑。
一、善化寺历史沿革
据该寺现存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记载,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当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善化寺多数建筑毁于兵火,毁坏情况正如碑文所记:“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1128年—1143年),寺院当家和尚圆满大师用十五年时间重新修建,“凡为大殿既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盈”。如今的善化寺基本保留了金修复后的规模。明正统十年(1445年),由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善化寺”。
二、善化寺主要建筑
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为: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有东西朵殿,殿前右侧是普贤阁,左侧是文殊阁(此阁于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这样,以中轴线为主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左右对称、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其中,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天王殿、三圣殿与普贤阁俱为金代建筑。一寺之内四座辽金建筑,其规模之大,建筑结构之完整是比较罕见的。
1、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之主殿,其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它矗立在高达3.3米的长方形台基上,前设月台、石级,台的外沿置有石雕围栏。月台前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木牌坊,和六角钟鼓亭各一座。大雄宝殿面宽七间(41.8米),进深五间(21.18米),柱中面积1037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为单檐五脊顶,内外柱不同高,是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的形式。此殿柱网配列是金箱斗底槽的变体,由于殿内中央省去了两排金柱,使内槽后移,扩大了前部空间,这是辽金时期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而习用的移柱减柱法。大殿外檐斗
拱系五铺作重拱计心造,斗拱形式共计八种。
殿内现存塑像三十四尊,皆为金代泥塑。中央佛坛上硕大的莲花座上有主佛五尊,为五方佛,五方佛从东至西为东方阿  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西两侧砖台上塑有二十四天王像,高约3.7米,均为金代所塑,这些塑像体姿自然,表情生动,比例适当,神情各异。其中殿东南侧砖台上第三尊鬼子母(梵文诃利帝南)天王高3.66米,最为传神。在鬼子母对面殿之西侧正是他另外的化身,名诃利帝南。这尊诃利帝南比例适当,衣纹层次分明,随身流畅自然,面部表情庄重典雅,善良虔诚,脸形丰满圆润,似笑非笑的嘴角给人以永恒的微笑和内在的美感。另外,在殿东西两侧众天王中,有两尊六臂天王像,东为日宫天,西为月宫天。这两尊日、月宫天王胸部突出,体躯健壮,流露出北方民族的体格特征,是一组金代精品杰作。
大雄宝殿内诸佛塑像,特别是东西两侧二十四天王塑像中的鬼子母传说,虽说是一个普通的佛教故事,但在这里,却表现的非常有特。打破时空界限,把鬼子母皈依佛祖前的化身,具体形象地雕塑在一个固定的场境内,这在中国寺庙佛像雕塑中,是十分罕见的,对比鲜明,流传甚广。元代西京(今大同)人吴昌龄的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就写得是这个故事。大同民间有向鬼子母佛像祈求儿女的习俗。由此可见,这一佛教故事,对当地的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从二十四天王像的体貌特征、服饰衣着来看,这是一组多民族聚合的组像。这是大同地区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在寺院雕塑艺术中的反映。
2、 三圣殿。
三圣殿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当心间面宽7.68米,单檐五脊顶。此殿在建筑上采用了辽金时期兴盛的移柱减柱法,配置方法十分特殊。殿内四根主柱和四根辅柱负荷梁架,四根主柱为金代原物,四根辅柱是后世所加;殿内顶部梁架为“彻上露明造”,高大宽敞的空间,为布置宗教礼拜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殿外左右次间补间檐下所出斜拱,式样古朴繁复,形似怒放的
38李振明:云中古刹善化寺  第7期
花朵,倒放的香蕉,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而且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这种斜拱在大同的其它几处辽、
金建筑中是见不到的。殿内现有明代泥塑六尊,庄严慈祥令人肃然生敬,中央砖砌佛坛上塑有华严宗三大圣,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中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坛的背后塑韦陀天王,神情刚毅,富有个性。此殿保存碑碣四通,东侧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重修善化寺碑记》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善化寺碑记》。殿西侧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此碑高4.45米,宽1.28米,碑文系南宋朱弁撰写。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父,宋史有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他任通问副使来到西京(今大同),被金人羁留,在善化寺内幽居了十四个春秋,直到宋金议和之后才得以南归。他滞留此寺期间,朱弁应寺僧圆满大师之邀,为寺院的重修撰写了碑记。因朱弁居此期间,亲眼看到寺院兴修始末,所以他写的碑文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记载翔实,是研究该寺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3、 普贤阁。
普贤阁建于金代,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侧,原东侧还有相对称的文殊阁。文殊阁于民国初年毁后,只存遗址。1953年,普贤阁落架重修时,发现“贞元二年一行造”的题记。金贞元二年(1154年),证明了此阁是金代建筑。这是一座三间见方的重檐九顶的楼阁,二层外围绕以栏杆,可以凭栏远
眺。其斗拱的安排,各层只用补间铺作二朵,下层用替木,上层用六十度角华拱,以及方整的阑额出头等与该寺大雄宝殿相同。普贤阁为仿辽式平座暗层的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个暗层),整体建筑又保有唐代楼阁的遗风,近年来,有大同学者研究认为,普贤阁应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这对善化寺历史沿革的判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天王殿。
天王殿(山门)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1123年—1149年),是我国现存佛教寺院中较大的山门。此殿面阔五间27.8米,进深两间10米,单檐五脊顶。山门柱网分布十分整齐,前后檐各六柱,中线上立中柱六根,共十八柱,将门分为十间。当心间、次间各用补间铺作二朵,梁架使用月梁。当心间南北辟门,整个结构式样与《营造法式》较为接近,显然与三圣殿同时落成。殿内东西两侧四天王像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塑,虽经后世彩绘仍显得气势威严。南方增长天手持宝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手持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手握蛇,象征顺。据佛典记载,印度有一座山名须弥山,在山的半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罗,此山有四个山头,四天王各居一处,因各护一方天,故称为护世天王。民间常说:四天王手持的法器能够呼风唤雨,使天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因此,四天王也倍受信徒们的崇拜。
三、善化寺的特殊规制
善化寺为辽金建筑,可是,该寺的方向为坐北朝南,这与大同其它辽金寺院方向不同。辽人有崇拜太阳习俗,寺庙山门一般面向东方。而善化寺与大同的上、下华严寺的山门方向不同,这是因为该寺始建于唐代,所以,仍保留唐庙的规制。善化寺的山门非常特殊,以天王殿为山门的寺院,在全国也属少见。据史学家们推断,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出于军事目的,增筑大同城时,以南城墙压掉了善化寺的山门,所以,以天王殿代替山门。这一说法,从朱弁对其友人的交谈中,也可得到证实,他说:“我已经选好‘某寺近邻’的‘瘗地’(即指大普恩寺门外的和尚瘗地),我死之后,请把我埋在那里立上一块‘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的墓碑足矣。”如今的善化寺,是在大同市城区内。明筑城压掉善化寺山门之说,是比较可信的。
四、善化寺的保护
善化寺寺内现存古建筑均为辽金时期文物。其中建于金代的三圣殿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大殿的梁架出现严重的滚坡,柱架明显倾斜,一些砖构件已风化酥碱,顶部漏雨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古建筑。1961年,善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付专款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使善化寺这一辽金建筑得以原貌保护。在大同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文物部门已针对殿内佛像、石碑等文物制定出严密的保护方案,以在大殿修缮期间确保殿内文物的安全。修缮计划从2007年3月25日开始,2007年11月底完工。修缮施工期间,善化寺景区及其它两处大殿继续向游人开放。大同文物部门对大同善化寺内三圣殿进行修葺,是三圣殿建成800余年来的首次大规模修缮。善化寺是我
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它的完好存在,给我们研究辽金时期的建筑思想、设计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  考  文  献
[1]梁思成,刘敦祯著.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年12月。
[2]《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金大定十六年撰,善化寺三圣殿内保存。
[3]《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金明昌元年,南宋朱弁撰文、孔固书丹,善化寺三圣殿内保存。
[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正式出版,1984年1月文物出版社重新影印出版.1922.
[5]姚宾.名城大同,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1(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