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电子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二)能力目标。 1、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三)情感目标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课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①自由吟读。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五、交流课外积累①搜集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课件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
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
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师领学生学了漓江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桂林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以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教材的第一课是《长城》,在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的基础上,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我们已经一起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
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仔细研读,了解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通过图片展示让低视力学生有个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我们周围的事物给其他同学形容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望洞庭的意思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