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并会组词。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素材的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一小段火烧云的视频、PPT课件、课本
四、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师播放一段火烧云的变化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火烧云 的变化与壮丽。同时引出问题,师问:想知道火烧云的形成原理吗?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火烧云的形成原理。并引出课题
(2)讲解生字词:
着重讲解字的读音,及组词,并出示本课主要多音字。联系两组近义词与反义词。
(3)课文分析:
请师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提出两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结束后请同学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6自然段),第三段(7自然段)。
讲解第一段落,提出问题1、火烧云来了地面景物的变化是什么?2、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讲解第二段落:
1、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得出作者在这段主要描写了火烧云的颜,作者是通过那些
词语来表现火烧云颜的?此处进行一个词语练习,并进行排比句的练习。
2、通过对四五六自然段的分析,得出作者还描写了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此时要求学生中课文中寻关键词,来总结作者笔下火烧云的颜和形状变化规律,答:变化多,变化快。
此处进行小结:并注意板书:火烧云的颜和形状,特点变化多,变化快。
讲解第三段落:
火烧云下去了,此时心情是留恋的。
(4)、拓展延伸:
进一步启发学生,作者是如何把这一自然现象描绘的如此生动形象的?
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值得学生学习。
(5)、总结:
本课学生不仅学到了生字词,学会了如何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利于以后的
写作。更懂得了应该热爱自然,爱护环境。
(6)、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搜集、整理表示颜的词语。
3、完成练习册4课 。
4、观察朝霞、晚霞,写一篇观察日记,不低于200字。
《火烧云》学情分析
平时学生对清晨或傍晚天空云霞的变化熟视无睹,缺少细致的观察,特别是关注火烧云的自然现象。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火烧云的相关知识知道的较少,因此引入课外资源很有必要。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并且收集了视频录象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火烧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并且讲解了火烧云的形成原因。学生要将自己观察到的景象与课文所描写的景象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课文中作者对火烧云的颜和形状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学生要深入体会云变化的有趣。学生会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还有哪些颜,还有其他的什么形状等,让学生通过想象,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一番描述,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被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选用。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
但是学生由于平时对这种自然景观察较少,所以可能对火烧云的认识还较为陌生和抽象,为了避免这些弊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美,我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四个火怎么念
三、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指名学生想象说话)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奥运会开幕式的礼花,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
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这篇课文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和形状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文章作者是按照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先后顺序写的,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火烧云上来了,天上霞光照到地上,人和动物的颜都变了。文中火烧云照在不同的人和动物的身上就出现不同的颜。这说明了火烧云颜变化“极多”。第二段(2—6自然
段)具体讲火烧云颜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1)写火烧云的颜,用“天空着了火”来形容它红得鲜艳,具体而生动地突出了火烧云刚上来时是“红通通”的这一特点。(2)接着写火烧云颜的变化:“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不只是红;“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明火烧云的颜不光是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化,很快地变化。(3)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突出了两点: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快。文中的“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多。“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词表明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作者把天空中出现了的自然现象看得十分真切,在描写时又非常细致,把火烧云的颜、形状和它们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的具体而生动,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由于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不像,而且看的时间稍长,就会眼花。所以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感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